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处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中法《北京条约》也做出了类似规定。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

“(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在中国人出国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大量华工出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结合所学,谈一谈美国华人移民带来的历史影响。
2 . 近代以来,我国与俄国的交往从最初被动接受不平等条约到主动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期间几经波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

第五条 俄国在中国通商海口设立领事馆。为查各海口驻扎商船居住规矩,再派兵船在彼停泊,以资护持。

第七条 通商处所俄国与中国所属之人若有事故,中国官员须与俄国领事官员,或与代办俄国事务之人会同办理。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

材料二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全部合作,确认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有效期为30年。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华春莹就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3月22日起访华一事发表评论:过去一年,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共同引领下,中俄新时期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显著成果……相信此访将进一步巩固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的良好趋势,密切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协作。中方愿与俄方一道,落实好两国元首共识,以共同庆祝《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为主线,弘扬条约精神,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战略互信、互利合作、民心相通、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典范。

——摘编自新华社报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天津条约》侵犯了我国哪些主权。
(2)根据8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相关内容,分析材料二中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原因,指出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时间。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俄两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所进行的外交实践,并分析其意义。
2021-05-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从1840年开始,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践踏中国的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43年、1844年、1845年中国各商埠刚开放时,英国兴奋若狂。设菲尔德的一家有名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刀叉,并声称它准备把刀叉供给全中国。但中国人不懂得刀叉的用途,而是用筷子扒饭。他们对这些器物连看也不看。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何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励)

——《辛丑条约》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人为何对中国开放商埠“兴奋若狂”请举两个材料一中所谓的“中国商埠”。
结合所学知识,为改变材料二中的“奇怪的结局”,英国当时发动了什么战争?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对英国改变“奇怪的结局”有帮助吗?为什么?
2019-11-1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108
4 . 【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余年,是汉长城迅速扩展的年代,可以说,汉长城实际上就是“汉武帝长城”汉武帝用了短短12年时间,兴建了规模巨大的三四千里障塞亭燧,设置了组织严密的屯戍机构,新开辟了河西四郡,在军事、政治、经济、交通诸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汉长城使“边郡烽火候望严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等人主张放弃边塞防御,腾出钱来支持海军建设。左宗棠斥其短见,指出放弃西北边疆是自毁长城……1885年,左宗棠逝世的消息传开后,百姓“无不扼腕深嗟,皆谓朝廷失一良将,吾闽失一长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登长城后指出:“长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隔开的城墙。……四天以来,我们已经开始了拆除我们之间这座城墙的长期进程

——整理自马建华、张力华《长城》等

材料二 关于长城,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长城见证了东亚地区冷战结构的最初松动;②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

——据吕乃澄、周卫平《大棋局:中美日关系风云五十年》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修长城在“军事、政治、经济、交通诸方面”的作用,并指出“汉武帝长城”的历史地位。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你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若侧重分析①根据所学梳理20世纪70年代中美拆除两国之间这座城墙的长期进程;若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简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背景,并用一句话概括左宗棠所体现的“长城精神”的内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