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中最大的怡和行经营者伍秉鉴拥有资产超过2600万两白银,约为当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怡和行巨额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等现代金融项目,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据此可知,当时(     
A.私商可以进行大规模外贸B.中国掌握对外贸易主动权
C.民间仍有了解世界的渠道D.地方经济势力与外部勾结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英、印、中在贸易上出现了一种三角关系。1685 年,因清政府的解禁,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在广州开设商馆的权利。1689 年后中国茶叶输英数量骤然上升,而英国毛棉织品的销售却在中国遇到困难,东印度公司日益发现印度商品在中国市场上比英国商品更具有竞争力。18 世纪 30 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的印度棉花,给东印度公司带来 107%的毛利。但在国内,东印度公司还是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原因是这一贸易使英国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英国却找不出可以平衡这一贸易的商品。

——摘编自李宽柏《鸦片战争前英、印、中三角贸易的形成》

材料二   英、印、中三角贸易充分体现世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改变了中英两国命运:茶叶与英国工业革命相始终,鸦片则与 19 世纪中国的苦难相始终。茶叶贸易对英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如茶叶税收是英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垄断从中国进口茶叶是维持东印度公司和东方贸易的基础。从 19 世纪 20 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鸦片产量提高后, 原先准备输入中国的印度棉花大量运至英国。

——摘编自仲伟民《经济全球化与 19 世纪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扭转中英贸易逆差的措施,并分析“三角关系”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印、中三角贸易怎样改变了中英两国命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19世纪初,英国对华贸易商A·马塞松在回答议会中国贸易特别委员会质询时坦承:“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织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织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这一对话反映了当时(       
A.鸦片走私已取代棉纺织品贸易B.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出
C.英国以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D.中国禁烟运动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4 . 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杜莎夫人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其发出的宣传单上印的大字是“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二百五十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由此可知(     
A.虎门销烟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B.英国意图掩盖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C.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偶然性D.清政府积极推行禁烟运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A.获取战争赔款B.打开中国市场C.割占中国领土D.控制中国海关
2022-12-04更新 | 718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河大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B.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已久
C.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2022-10-15更新 | 444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冲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     
A.必然性B.偶然性C.可能性D.侵略性
8 . 《(福州古厝〉序》中提到:当我们来到林文忠祠,它正眉飞色舞地向我们讲起,林公则徐气壮山河的壮举。由此可知,该“壮举”最有可能是
A.主持编译《四洲志》B.奉命到两广镇压拜上帝会起事
C.指挥军民虎门销烟D.任河南布政使解决了财政困难
2022-01-05更新 | 2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名校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奏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阅读两份奏折,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元年(1821年),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之夷船水手折:

今咪利坚国夷人,佛兰西吐爹喇咖啡了,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坛掷伤落水身死,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绞,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将该凶佛兰西吐爹喇咖啡了照例绞决,以彰国宪,并夷人买取食物,向系官给买办,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不合。业已被伤身死,应毋庸议。

臣复谕饬洋商(注:行商)伍敦元等,传谕该大班,当知天朝法度尊严,该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及船主等,务须时时戒饬船内水艄人等,毋许滋事逞凶。设已酿成事端,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

材料二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

该国王已物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
10 . 1858年,中国与英法美分别签署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其中指出:“洋药”(指鸦片)在通商口岸交纳进口税,其税率为每百斤30两白银。这表明中国
A.与外国反动势力勾结B.已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C.默许鸦片贸易合法化D.承认“片面最惠国待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