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条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

材料二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

材料三 八国联军最初要求清政府定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十二名官员死罪,最后解决的办法是赐令庄王自裁;端王充军新疆;毓贤即行正法。在各省,从判处死刑直到仅仅加以谴责的官员共有119名。

——《剑桥中国晚清史》


(1)材料一表达了林则徐的什么决心?能证明他这一决心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英国以这一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什么战争?清政府在这场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
(2)材料二中的“甲午”是公元哪一年?清政府“割台湾、偿二百兆”是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的条款?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019-12-0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统编版高一上第五单元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练习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圆明园内正上演着昆曲《惊梦》,歌舞升平……列强入侵的炮声……大清王朝纸醉金迷的沉梦就此被粉碎。

----摘编自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中“入侵的炮声”来自哪次战争?列强发动这场战争的借口是什么?

材料二 列强入室……割我宝地,掠我财富。


(2)请结合《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说明材料二中的“割我宝地,掠我财富”。

材料三 中国的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还像一个“大葡萄叶子”,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已经变成了一个上半部分被挖去的残叶,好听些说它像“公鸡”的形状,其实是想掩盖我们的屈辱。


(3)根据材料三,说明欲掩盖的屈辱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带给中国的屈辱。
3 . 西方人眼中的租界:
以下是一位法国学者和一位美国记者对上海租界的记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人傅立德在《上海法租界史》“告读者”部分写道:“尽管这部著作是如此不完善,但至少有一点好处,使读者知道我们国家在这一小块土地上的惊人努力。当第一个法国人来这里居住时,它还是一个布满了沼泽地的荒僻的地方。创建初期的寒伧的‘法国区’(法租界)今天已经成为这个巨大的上海地区中心的一个繁华市区,它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完成这样的业绩花了多少时间呢?还不到80年。我们有权利引以自豪。”

材料二:1886年的上海租界见闻:

租界之内,三国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迄今为止,这种管理方式运转顺利。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在我们自己的城市中,又有多少可以吹嘘做到了这些呢?我想没有。

——材料选自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1)上海的租界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请完成下列示意图。

(2)依据材料,说说两位西方人对上海租界有着怎样的共同态度?
(3)对于了解或研究19世纪后期的上海租界,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中这位美国人的见闻?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8月29日,清朝政府与英国代表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双方共在静海寺内议约四次,也曾在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谈判过程中,耆英等人屈从英方要求,没有进行反驳。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邓卫中《试论<南京条约>》

材料二   为了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1951年4月,美国强迫马来亚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使锡兰等主要产胶国在经济和财政上遭受巨大损失。那时候,锡兰每年需进口大米大约40万吨,但国际市场米价飞涨,锡兰进口大米遇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锡兰政府向美国寻求帮助。但美国坚持要用很低的价格收购锡兰的橡胶,而以高出国际市场的价格向其出售大米。……1952年6月,锡兰向中国表示,锡兰准备从中国进口10万吨大米。中方为争取锡兰供应橡胶,很快答复同意。10月4日,双方政府签署了《中锡贸易协定》

——江勤政《中国与斯里兰卡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条约》签署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锡贸易协定》签署的背景和意义。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武汉位于长江流域腹心,是长江中游水陆交通枢纽,号称“九省通衢”。明清时期已发展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的工商业重镇,自近代开埠通商以来,各类新式工商业陆续兴办,武汉商业日益发达,到19世纪末发展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自近代开埠到19世纪末,促进武汉工商业日益发达的因素。
6 . 上海与广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4—1856年中国经由广州和上海与英国进出口贸易额货值表(美元)

年份

由英国进口的贸易额

对英国出口的贸易额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15500000

2500000

17900000

2300000

1850

6800000

3900000

9900000

8000000

1852

9900000

4600000

6500000

11400000

1853

4000000

3900000

6500000

13300000

1854

3300000

1100000

6000000

11700000

1855

3600000

3400000

2900000

19900000

1856

9100000

6100000

8200000

258000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4页

注:表格以对英国贸易为比较依据,主要因为英国是19世纪中期对华贸易的主要国家,其进出口货值占各国对华进出口货值的70—90%。

材料二:乾隆年间,国内沿海和长江沿岸各地往来上海的船只已数以千计。国内外运来的货物,一部分从上海直接运往苏州、杭州等地销售,大部分则等待转口贩运。这时的上海港,已经成为国内外、南北方海上贸易的中转站,至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海运漕粮之路的开辟,……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华师大版拓展型教材《高中历史》第15课

材料三:从内地到广州的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其运输方式主要为“人背马驮”,陆路运输平均每包生丝每200英里需纹银13两(6包生丝约重一吨),每百箱茶叶(约重一吨)运费为纹银12两。纹银一两约等于6先令2便士,该项费用可折合为生丝每吨运费约24镑,茶叶每吨运费约21镑。与这些运费率相比,同样的距离,如果经由水陆运输至上海,茶叶和生丝平均每吨运输费约14镑,其节约费率约35—40%。

——(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四:经一次兵事,则租界繁盛一次。

——姚公鹤《上海夜话》


(1)从材料一的表格中可以提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表格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2)依据以上材料与所学知识,请你综合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材料三   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材料四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材料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六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二、三的三首诗分别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结合这三首诗,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材料二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4)材料五中这次“远征”指哪一历史事件?说明材料六中“天翻地覆”的含义。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会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都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   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到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都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这些点是:

一、争取广泛的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三、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

七、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在北京朝廷。

——1845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哪些文字最能反应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

(2)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他们又想通过“修约”达到什么目的?

(3)依据所学知识,谈谈“条约缔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9 . 近代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马关条约》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侵略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在中国取得的特权。
(3)归纳材料三中列强对中国官吏的要求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9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10 . (节选)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接之关系》(1902年)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2018-09-11更新 | 116次组卷 | 5卷引用:2019高考备考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