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鸦片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说“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借此通商,永相和好。“清廷签约代表耆英也认为。“惟一切善后事宜,尚须明晰要议,立定章程,尽一办理,方可期一劳永逸,永杜兵端”。这反映出,《南京条约》签订后
A.国家平等交往原则在中国确立B.统治集团对国际形势形成理性判断
C.传统天朝体制的影响逐步消除D.中国外交开启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2 .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放东南沿海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又开放沿海、沿江11处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又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主动顺应资本主义的潮流B.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D.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在马可·波罗的中国行之后,一个极为正面的中国形象在欧洲流传长达五个多世纪。这一趋势在17~18世纪通过天主教传道使团得以强化。不同于由世袭贵族及教士把持的欧洲,这个国家不论出身而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现实给天主教传教士们留下深刻印象。中国皇帝对他们而言就像一个开明君主——哲人王,并通过文官系统来保障一个和谐、文明且不穷兵黩武的天下。以至于伏尔泰与莱布尼茨等欧洲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将中国作为正面的外来形象用来批判由教士与世袭贵族把持的欧洲教廷。

18世纪末,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开始急剧恶化。对比共和体制诞生的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工业革命,中国不仅被认为是无可救药地落后,而且毫无发展能力。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后,中国形象重新走向正面。鉴于欧洲文明的集体自杀,他们从中国引入充满神秘色彩的“道”,以拯救受自身文明进程所羁绊的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深受朝鲜战争及东西冷战的影响,中国形象再次开始走下坡路。

可进一步断言,人们眼中的中国形象实际上很少是为了说明中国,而是用来满足有关自身民族的存亡、恐惧以及自身政治需要。这正印证了犹太人的一句名言: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只看到我们“自己”。

——摘编自(德国)卜松山《发现中国:传统与现代》


(1)依据材料,概括17~18世纪以来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化,并分别指出每阶段变化的原因。
(2)结合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化,你如何理解“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只看到我们‘自己’”这句话。
2020-04-20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1862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致上海道台的信函中称:“历年以来,本领事馆与贵官廨早经谅解,凡贵国官廨对于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上述材料表明(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B.英国在华获得“领事裁判权”
C.租界逐渐成为“国中之国”D.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5 .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视之为“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1845年,上海道台宫慕久因害怕华洋杂居滋事,自愿把上海县黄浦江河滩上的一块不毛之地划给英国人当租界并签下《上海租地章程》。上述现象说明,清政府当时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B.能妥善化解华洋间矛盾
C.谙熟国际法及外交规则D.失去对地方官的控制力
2020-02-02更新 | 244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成为一块界碑,铭刻了古老中国在枪炮逼迫下走入近代的屈辱、彷徨和困惑。自此,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1901年9月7日


请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各出自哪一条约?他们的签订分别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2)材料一到材料二所反映列强侵华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材料三中所说的“诸国”进攻中国的时候,中国群众进行了怎样的抗争?并对这一抗争进行简要评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2019-06-08更新 | 8911次组卷 | 57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尚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认为:“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反映了
A.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
B.鸦片战争尚未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
C.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D.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优势明显
10 . 《过境税声明》的发表和《海关税则》的制定,是“协定关税”制在中国近代的最早实施。作为清政府方谈判代表的耆英,沾沾自喜地向朝廷报告说,实行《海关税则》不会减少关税收入,“通盘合算,实属有赢无绌”。这说明清政府
A.重视外交谈判中的博弈B.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看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D.没有意识到关税主权的丧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