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以下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五四运动②中国共产党诞生③国民革命军北伐④武昌起义
A.④①②③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④②③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2020-09-28更新 | 376次组卷 | 40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如图是民国时期的老火花,它反映的时局出现在
A.武昌起义胜利后B.二次革命失败后
C.护国运动兴起时D.国民革命进行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强的态度”等。这篇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八国联军侵华C.甲午中日战争D.辛亥革命
2020-06-08更新 | 128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4年上海市高三十二校联考(12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果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历程有三个重要的时间点,那么它们应该是
A.1894年,1905年,1911年
B.1905年,1911年,1916年
C.1911年,1913年,1923年
D.1911年,1917年,1924年
6 . 辫子与历史

材料一:“我(孙中山)剪去一生长成之辩发,往衣服店买得一套最新日本装穿好,……日本自战胜中国后,世人以礼待日人,我扮日人,亦出入相宜也。若无此举,则不能逃脱数次之危险地位矣。

——陆文灿《流亡之孙公》

材料二:12月13日内阁总理袁世凯剪除发辫,以为各界之倡。

——1911年12月17日《大公报》

材料三: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剪辫法令》

材料四:1912年2月19日的《申报》载,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山东都督周自济派宣传员到昌邑,宣传新政,劝导剪辫,激起民变,宣传员和无辫者27人被杀。

材料五: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儒辜鸿铭》


问题:
(1)推测孙中山是何时剪辫子的,他为何要剪辫子?
(2)袁世凯公开剪辫子有何政治意图?
(3)辜鸿铭所言的“心中的辫子”是指什么?

(4)基于上述材料,你是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剪辫子”现象?
7 . 如图是中国民间艺人结合自身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创作出来的木版画,其反映的是

A.北伐战争B.武昌起义C.护国运动D.二次革命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观察下边20世纪初期的一幅画,下列各项符合该画主题的是  
A.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B.甲午战争使清朝统治崩溃
C.列强兴起瓜分中国狂潮D.武昌起义使清朝统治崩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