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据图1,从1900年新政启动,至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先后发生的民变多达一千三百余起。据此可以推断(     ) 

图1 清末十年灾民民变次数统计
A.废科举导致矛盾激化B.转型时期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
C.反洋教斗争愈演愈烈D.军阀混战引发大量的社会冲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武昌起义后,革命所需的各种开销急剧膨胀,但各国公使团强行决定,将中国各海关净存税款汇解上海,存入汇丰等三家外国银行,作为偿还外债之用。这反映出当时
A.列强明确支持清朝政府B.西方列强武装干涉中国革命
C.革命党否认不平等条约D.财政拮据致使革命面临危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武昌起义前后,清朝地方督抚出身统计表
项目          类别 正途(进士、举人等) 异途(监生、行伍等) 新途(新式学生)
武昌起义前在职督抚 79.2% 20.8% 0
武昌起义后新任督抚 2% 5% 26.3%

据表,清朝地方督抚出身的变化(  )
A.说明科举制出现重大变革B.极大地刺激了资产阶级参政热情
C.有利于地方军阀控制政局D.是当局政府面对危机的应急反应
4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018-12-21更新 | 170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2届安徽省蚌埠二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政治妥协既是各方势力发挥政治智慧的结果,更是时代潮流推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制宪会议每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每向前迈出一步,几乎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正因如此,美国宪法被人们调侃为“妥协篓子”,制宪会议的领袖们则被戏称为“和事佬”。

——程汉大《美国立宪成功之道》

材料二从短期来说,1832年选举权的扩大,有助于实现以工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的政治一体化,从而缓解了英国当时“刀尖上的生活”……从长期来说,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及通过赋予选举权实现以工商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的过程虽不乏政治斗争,但也充满了妥协,这种妥协意识为英国后来的历次和平改革提供了典范。

——王可园、齐卫平《政治赋权与政治一体化》

材料三通过这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至清朝垂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纵观历史,因为变革社会制度而造成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的事情不绝史书。但辛亥革命中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这一后果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

——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1)材料一反映出制宪会议解决重大难题的策略是什么?这一策略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英国为什么会出现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历史遗产?

(4)近代中外三次政治妥协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

2017-04-2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安徽省蚌埠铁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