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以下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五四运动②中国共产党诞生③国民革命军北伐④武昌起义
A.④①②③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④②③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2021-10-29更新 | 515次组卷 | 45卷引用: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3 . 20世纪初期,“革命运动”独立运动”等政治术语始见于报端,但使用频率并不高,且大多仅介绍各国局势;武昌起义后,以“革命运动”来描述本国政治的用法不断流行,且多为有目的的群众运动。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农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社会政治变迁不断深入
C.群众革命意识普遍增强D.具备了明确的革命目标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图片材料中,材料一二、三四、五六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所领导的民主革命?
(2)材料一二所反映历史事件中,在哪些文献中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
(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巨变,它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什么?
(4)材料五六反映了中共探索出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结果如何?
2020-09-0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使群众普遍认同了民主共和制度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2019-12-20更新 | 801次组卷 | 16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11年10月31日,日本《东京朝日新闻》刊登了题为《满人留学生的愤慨》的报道,称“革命捷报频传,东京50余名满族留学生与汉族学生陷入敌对状态”。这里的“革命”指
A.金田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2019-04-15更新 | 487次组卷 | 15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协作历史试题

7 .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制度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请回答:

(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封建专制政体进行了哪些艰苦的革命斗争?

(2)材料二中图一事件发生于哪一年什么事件后?

(3)图二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2018-05-1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样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三下图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1930年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又是什么?

(2)下面表格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大事,请你根据所给的信息,完成下表。

重大事件主要领导人革命的性质主要历史意义
洪秀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孙中山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南昌起义周恩来、贺龙新民主主义革命

(3)材料3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其结果如何?

(4)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及结果,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2017-11-2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
A.支持中国革命
B.反对中国革命
C.舆论导向谨慎
D.认清了起义前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