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11年11月13日,《民立报》报道:“自鄂事发生后,粤垣官吏异常戒严,民间谣言尤多,无日不宣传党人将于某日举事。粤督大恐,因邀集省中大绅江孔殷、梁鼎芬等筹商解息之策。”这可用于解释(     
A.辛亥革命产生深远影响B.武昌起义重创北洋军阀
C.清廷专制统治难以维系D.广东革命力量较为强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11年8月,保路运动由“文明争路”转向激烈抗争,四川142个州县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市民纷纷投身其中。9月,运动发展为全省抗粮抗捐,出现了群众性罢市、罢课风潮。这一运动(     
A.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得到武昌起义的有力支援
C.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爆发D.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转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面是一百多年前西方人用漫画描绘的清政府。据此可知,那时西方人眼中的清政府(     
A.昏庸且不谙熟近代的外交原则B.面临着重重危机而不自知
C.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地方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这一时期(     
A.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B.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进展
C.工农武装割据成燎原之势D.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08—1911年,清政府先后公布两份宪法性质的法令。对后者的合理解释是(     
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11月《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君上)总揽;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都不得见诸施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涉;宣战、媾和、缔约“由君上亲裁”……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之顺序,于宪法规定之;皇帝对内使用军队“须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国际条约非经国会之议决不得缔结……
A.政治改革的重大突破B.拉拢立宪派的政治欺骗
C.应对时局的被动之举D.清末“新政”改革的继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很多省份“步其后尘”而宣告“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下列省份中未在1911年宣布独立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022-03-1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十校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返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2021-10-29更新 | 515次组卷 | 45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北大附属宿迁实验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1年10月18日,驻汉口各国领事发布会衔布告称“现值中国政府与中国民军互起战争,查国际公法,无论何国政府与其国民开衅,该国国内法管辖之事其驻在该国之外国人无干涉权,并应严守中立。据此,本领事等自严守中立。”这一政策的实质在于
A.挽救清政府的统治B.进一步孤立革命势力
C.维护在华既得利益D.公开干涉和镇压革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如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城市与“辛亥革命”的主要史事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中华民国建立并颁布《临时约法》B.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C.③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D.④保路运动为革命创造契机
10 .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指出,“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有参政权,盖所必至。”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
A.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B.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
C.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D.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
2021-05-21更新 | 1130次组卷 | 2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