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关于是谁打响了辛亥首义第一枪问题,学术界流行的观点是:由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熊秉坤打响。进入21世纪,学术界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以及史实资料,发现过去关于这一问题的结论多有商榷之处,于是进行了新一轮的考证与辨析,提出了新见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昌起义发生时熊秉坤任新军工程第八营正目(班长),他于1913年呈交湖北革命实录馆《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一文对1911年10月10日起义前后的情节有详尽记述。该文追述八月十九日(公历10月10日)工八营方面的细节:该日傍晚,营中革命士兵焦急等候城外炮队发炮,以便起事,然始终未闻炮声信号。而清方军官加紧戒备,对士兵控制甚严,气氛极度紧张。 “将至日暮”,熊秉坤正在营房楼上一排宿舍向陶启元等革命同志布置“待举动”,忽然听得二排宿舍有骚动声响,熊秉坤本人当时的行状为:急忙至棚内携取枪械,即闻枪声四起,子弹齐飞,二排兵士已暴动矣。

熊文进而记述发生的事变:缘该三棚内之支队长金兆龙,得坤改定时限信后,方将准备一切,被本排排长陶启胜窥破。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程定国(程正瀛)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一、三排亦继起。

报人胡石庵撰于1912年农历二月的《湖北革命实见记》,记述了工八营正目朱思武10月11日凌晨对胡石庵陈述的工八营发难情形:适有该营后队二排排长陶启胜巡查各处,窥见同志金君(名兆龙)皮盒内有真子弹数排,吼而起,以掌披金额,曰:“尔谋反耶?”金大怒,狂叫曰:“反!反!即反矣!”即以手叉陶颈,推卧床上。众同志闻声哗起,于是有蒋遂杰、王仲烈、程正瀛等各出枪械,一面呼迫全营起事,一面以枪杆击陶脑,陶晕绝,乃整队下楼。

熊秉坤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参加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在一次聚会上,孙中山指着熊秉坤向在场者介绍:“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啊!”1918年10月10日,孙中山为上海《晨报》撰文,称“今日何日,此非我革命同志熊秉坤以一枪起义之日乎!”以后在《孙文学说·建国方略之一》中又有“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之说。“熊一枪”之称由此鹊起。

熊秉坤20世纪20年代、30年代、50年代发表多篇忆及辛亥首义的文字,与1912——1913年间撰写的 《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在谁打响首义第一枪问题上大相径庭。他在1957年发表的《辛亥首义工程营发难概述》中提到当时他在楼上巡查,见二排排长陶启胜迎面跑来,“熊开枪对其射击,陶下楼逸去”,金兆龙、程正瀛与军官冲突,“下楼不得”,与枪击无关。这一关键细节的改变,使“首义第一枪”的桂冠移植到熊秉坤头上。而且有关由熊秉坤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情节,由模糊渐趋明朗,细节愈益具体生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冯天瑜、张笃勤著《辛亥首义史》


根据材料,对“是谁打响辛亥首义第一枪”进行考证辨析,并得出结论。
2021-05-24更新 | 201次组卷 | 3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考点06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2 .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2018-06-09更新 | 9422次组卷 | 85卷引用: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第41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