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片段,它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历程。图中的①②应是
A.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
D.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有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革命势力的强大B.削弱了武昌起义的影响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原因D.说明资产阶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B.影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4 . 有学者认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体现了这样的奋斗历程﹣﹣由组建地方性团体到成立全国性政党的成长,由宣传革命思想到形成革命理论的提升,由孤立无援的失败起义到各地响应的成功革命的蜕变。以下对应关系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①建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
②创办《民报》﹣﹣撰写《革命军》
③发动黄花岗起义﹣﹣发动武昌起义
④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提出“三民主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皇朝的丧钟,具体组织和发动这次起义的团体是
A.兴中会、华兴会
B.华兴会、文学社
C.文学社、共进会
D.共进会、兴中会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各省打出的旗帜五花八门:武昌打出了“铁血十八星旗”;上海打出了五色旗;广东出现了井字旗、青天白日旗;杭州一带打出的是白旗。这表明
A.革命党人内部政见纷杂
B.思想领域出现活跃景象
C.封建官僚借机投机革命
D.各地对革命的理解不同

7 .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2018-06-09更新 | 9422次组卷 | 85卷引用: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表是武昌起义后成立的革命政府人员组成,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新军将领革命党咨议局议长巡抚布政使提督督练公所总参议
13331111

A.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B.具有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是清朝官员的反清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清末新政期间,关于科举制的改革,原拟用10年时间逐步以学堂代科举,仅仅过了一年,不待学堂制成熟,便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对立宪改革,朝廷原确立预备期9年,仅过两年就宣布减为5年,而朝野甚至在讨论减为3年或立即施行的可能。这表明
A.清朝统治的政治危机空前加深
B.民主革命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C.新政的成效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D.国内顽固势力已退出政治舞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各省份。这表明
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B.清政府统治基础发生动摇
C.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