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该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C.促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2023-05-08更新 | 826次组卷 | 12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大都挂上了自己的旗帜,虽五花八门且颜色、图案各异,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最终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反映出,当时(     
A.国人民族意识增强B.三民主义基本实现
C.清朝统治危机显现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图是英、法两国画报对辛亥革命的报道。英、法画报的标题分别是:“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袁世凯宣誓拥护共和,以剪辫宣告旧时代的终结。”这反映了二者的共同态度是(   
A.对革命的基本肯定B.对革命前景的不乐观
C.对清朝皇帝的同情D.对其在华利益的担忧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辛亥革命曷为成功于武昌乎?论者⋯⋯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巧、种豆得瓜。

——摘编自张春霆《张文襄公治鄂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武汉)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的观点进行论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下图所示内容是何剑士 20世纪初的作品《遍地药线》。漫画中间地平线上拿着锄头的是清朝统治者。漫画下方文字是 “遍地药线,触机即发,铲地皮的,同一险杀”,左上方文字是“日以摧锄民气为事者请鉴”。图中现象体现了(  )
A.辛亥革命的起因B.清朝统治的腐朽
C.中国百姓的苦难D.革命形势的高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是《民军起义国庆碑》,将“民军起义”与“国庆”组合在一起纪念中国近代某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
A.金田起义B.武昌起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0月12日,革湖广总督瑞激职,仍令待罪图功,命陆军大臣荫昌速督陆军两镇赴鄂。另饬令萨镇冰统海军,程允和统长江水师,既日赴援。"这一系列命令应对的是
A.太平军欲进攻湖北B.英法联军逼近京师
C.北洋水师全军覆没D.革命军已光复武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B.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
2020-05-30更新 | 779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苏省徐州沛县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湖北新军起义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至中午时分,他们便完全控制了局势。由于没有真正的革命领袖在场,他们就推举并不情愿就任的清军协统担任军政府大都督。这场起义
A.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B.标志中华民国的建立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D.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11年10月31日,日本《东京朝日新闻》刊登了题为《满人留学生的愤慨》的报道,称“革命捷报频传,东京50余名满族留学生与汉族学生陷入敌对状态”。这里的“革命”指
A.金田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2019-04-15更新 | 485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