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及黄花岗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在近代中国,梁启超虽然认可国民享有自由民主权利的合理性,但他又认为过分的内部竞争很可能会导致整体利益受损。对此陈天华也说∶"吾侪求总体之自由者也,非求个人之自由者也。"二者认识形的主要背景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B.民族危机的加深
C.启蒙思想的传入D.清廷统治的腐朽
2 . 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1898年开始,“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但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1911年其频度更是降到100次以下。导致该词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薄弱B.政府加大报刊审查
C.“预备立宪”的推行D.革命缺乏政党领导
3 . 孙中山评价20世纪初发生在广州的某一事件时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文中的“斯役”是指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4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认为:“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对“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没有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辛亥革命成果落到了袁世凯的手里
C.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挽救中国的道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欲杀则杀,欲捕则捕,不必有供,不必案律。”张曾扬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后其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