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凡钱根、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爆发,中断了清季外官改制进程,各省及其行政长官身份问题遗留下来,同时光复各省迫于内外压力,采联邦制自下而上组建南京临时政府。各省在用人、行政、理财等方面具有较大独立性,各省军政财等大权都掌握在都督手中。各省不仅直接办理外交和对外借债,对于临时政府要求的财政帮助亦不予支持。另外,北京公使团则明确表示,只有临时政府“有统一军队及财政能力,则可公认为政府”云云。

南北和平实现统一后,南京临时政府虽迫于形势以及自身实力不及袁世凯,将统一政府的组织权交由袁世凯,但对袁世凯是否忠于共和仍存怀疑,为此处处防范其形成专制。包括省制在内的政制设计与巩固共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经过了长时间的争论。讨论已经脱离了改良地方行政的初衷,而是各方政治势力政治斗争的工具之一。

——《民国初年的省制改革》(华东师大学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确立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关于省制改革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因并分析这一争论的特点。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晚清时期,清政府处境险恶,教育改革是在“地球大通,优胜劣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正如《菏泽县乡土志·序》中所言:“振兴教育之要义,在使人人爱国为枢纽,欲人人爱国必使自爱其乡始,欲人人自爱其乡,必使自知其土地、人物始。”郭沫若先生在回忆起小学生活时说:“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这是比较有趣的一门功课。”鉴于清末国势衰微,这一时期的教学改革还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民国初年,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

——据王新环《浅论晚清民国时期的教学改革》等


材料二   抗战时期,延安有培养共产党高中级干部的中央党校,有培养共产党高级理论人才的马列学院,有培养妇女干部的中国女子大学等。教育的主题就是学马列理论和中共的方针政策。社会教育就是对底层民众进行扫盲、知识启蒙等等。把抗战和对底层民众的知识启蒙结合起来。学校教育设置“劳作实习的课程,安排学生有计划地参加校内外的生产劳动”。在教育理论方面,这个时期很重要的变化是开始有比较多的中国民族特色,强调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

——据陈丹芳《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教育与晚清民国初年的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