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不同时期的外交有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从朝贡外交向现代外交转轨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

——《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

材料二   1911年12月南方各省代表集于上海开会,研究筹组新政府,谈论国旗问题。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的将领旗,参会代表认为其符合中国文化五行之习惯、以五色代表五族联合成大共和国之至德。且外国人视五色彩旗为虹旗,虹现而雨霁,虹旗出则象征一扫旧制度之阴霾等诸多原因,最终确定以五色旗为临时国旗。一面旧旗被赋予了新含义。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不平等条约对促进中国的外交近代化所起的建设性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解释“旧旗新含义”。
2018-12-09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晚清时期,清政府处境险恶,教育改革是在“地球大通,优胜劣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正如《菏泽县乡土志·序》中所言:“振兴教育之要义,在使人人爱国为枢纽,欲人人爱国必使自爱其乡始,欲人人自爱其乡,必使自知其土地、人物始。”郭沫若先生在回忆起小学生活时说:“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这是比较有趣的一门功课。”鉴于清末国势衰微,这一时期的教学改革还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民国初年,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

——据王新环《浅论晚清民国时期的教学改革》等


材料二   抗战时期,延安有培养共产党高中级干部的中央党校,有培养共产党高级理论人才的马列学院,有培养妇女干部的中国女子大学等。教育的主题就是学马列理论和中共的方针政策。社会教育就是对底层民众进行扫盲、知识启蒙等等。把抗战和对底层民众的知识启蒙结合起来。学校教育设置“劳作实习的课程,安排学生有计划地参加校内外的生产劳动”。在教育理论方面,这个时期很重要的变化是开始有比较多的中国民族特色,强调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

——据陈丹芳《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教育与晚清民国初年的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