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的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鸦片战争以后,国人或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或高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帜。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则提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这表明五四运动
A.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推动社会各阶层的联合斗争
C.拉开了民族意识觉醒的序幕D.实现了反帝与反封建的统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五四运动参与群体中除了众所周知的青年学生外,还包括政党派系中的政界群体、工商团体中的商人群体、以工人和农民为主的社会一般民众以及海外华侨、留学生和旅欧华工群体等。这表明当时
A.民族主义意识开始萌发B.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众成为救亡主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19年5月,英国驻华公使与北洋政府外交部次长陈箓举行会谈时,不断询问何时重启“西藏问题”的谈判,陈箓答复“因青岛问题,已引起国人对领土问题注意,西藏事务,恐难办理。”此后北洋当局以“政府无权变更领土”一再拒绝了英人的无理要求。这表明
A.五四运动促使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五四运动决定政府外交决策
C.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进一步发展D.北洋政府外交政策的近代化
4 . 1919年5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与北洋政府外交部次长陈策举行会谈时,不断询问何时重启西藏问题的谈判,陈策答复“因青岛问题,已引起国人对领土问题注意,西藏事务,恐难办理。”此后北洋当局以“政府无权变更领土”一再拒绝了英人的无理要求。这表明
A.五四运动激发了爱国热情B.尊重民意成为朝野共识
C.群众运动影响了外交决策D.政府坚持捍卫国家利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五四运动后,“走向民间”逐渐成为知识精英们的共识,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选择让学生深入工厂及乡村中宣传和帮助工农建立组织,乡村建设运动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社会动员观念的更新D.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变
6 . 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在五四运动中讲演的题目有《青岛问题》《山东与全国之关系》《日本的野心与中国救亡的关系》等。这说明
A.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山东问题是五四运动导火线
C.五四运动的实质是反帝救亡D.北大成为反帝运动的主阵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19年5月4日下午,以北大学生为首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向天安门进发,青年学生们一路高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成为那个时代我们民族的最强音。这反映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是
A.科学民主B.爱国主义C.自由平等D.思想启蒙
2019-11-22更新 | 317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验收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20年8月,觉悟社、曙光社、青年互助团、人道社及少年中国学会五团体“谋从事改造事业的各团体之大联合”,并制订了《改造联合约章》,其第一条就是“本联合结合各地革新团体,本分工互助的精神,以实行社会改造”。这表明当时( )
A.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B.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C.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D.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9 . 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前后有20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到1900人次左右。各省频频举办欢送会和“出国指导讲座”,大型报刊也纷纷报道,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这表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B.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
C.五四运动激发青年探求真理
D.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的共识
2019-09-20更新 | 790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绥芬河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 :“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对“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2019-08-10更新 | 478次组卷 | 4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