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的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2022·河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五四运动后,一部分先进分子认为,(如果)只把眼光停留在少数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不管对民主的议论如何激烈,依然只是一部分人甚至是少数人的民主;科学也不是单靠学院式的推理就能解决问题的。这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加快
B.五四运动将思想解放推向深入
C.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
D.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选择
2 . “中国自秦以降,革命者多崛起民间,于平民革命较近之”,而“中等社会”革命则“出于国民”,“革命之后,宣布自由,设立共和,其幸福较之未革命之前,增进万倍”。“五四”以后,“下等社会”的力量真正的发挥。据此可推知,“中等社会”革命(     
A.取消了列强在华特权B.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C.彻底铲除了封建势力D.与“下等社会”严重脱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五四运动之后出现许多以“平民”命名的中国社团,如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平民周刊社等;以“平民”命名的报刊也很多,如《平民教育》《平民导报》等。这反映出
A.新文化运动促使学术开始下移B.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社会思潮
C.民众在救亡运动中的地位凸显D.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遭到摒弃
4 . 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2021-06-08更新 | 8727次组卷 | 80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针对近代史上的某一标志性事件,陈独秀曾撰文指出“国民发挥爱国心做政府的后援,这是国家的最大幸事。”李大钊则进一步指出,该事件“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他们评论的事件为
A.武昌起义B.国民大革命C.五四运动D.全民族抗战
2021-05-21更新 | 410次组卷 | 7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卷(新教材新高考)-专题07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19-20高三上·广东惠州·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19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之初,讲演团的演讲话题以生活常识和启蒙性的教育居多。两个月后,其讲演的报告涉及到“国民”“国家”“青岛”“爱国”“强权”等话题显著增加。这说明(  )
A.民众民主意识显著增强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C.民族危机影响时代主题D.马克思主义已传入中国
2021-03-19更新 | 429次组卷 | 21卷引用: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近代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以新字开头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国民》《新社会》《新生活》《新生命》《新教育》《新学生》《新共和》《新自治》《新山东》,进步、觉悟、启蒙、解放、革命等词汇充满了报章杂志。判断该时期应是
A.戊戌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五四运动是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梁启超在五四运动后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毛泽东把五四置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历程中,最终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带有历史决定论色彩的五四认知模式。这表明五四运动
A.为新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条件B.是中华民族觉醒和崛起的起点
C.具有思想启蒙和社会革命的双重意义D.激发了全民族追求进步的意识
2021-01-06更新 | 981次组卷 | 17卷引用:单元测试冲关卷07-【轻松教,快乐学】2022-2023学年纲要上讲知识培素养同步精品
9 . 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这表明五四运动( )
A.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C.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2020-12-29更新 | 515次组卷 | 23卷引用: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高一历史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五四”时期,蜂拥而入中国的各色各样的“主义”寄托着各色各样的信仰,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寻找信仰的同时形成了百家争鸣。这是思想自由原则在思想界和知识界的贯彻。比之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候的争鸣更复杂、更悲观,诸多的“主义”在论争中起落,展示了百舸争流的绚丽境界。这一时局
A.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B.反映了观念变革已经是大势所趋
C.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