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的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观察五四运动时期的漫画《共诛卖国贼》(下图),该漫画主要揭示出五四运动时期
苹果中的虫子附文为“卖国贼”,右下侧三只鸟附文分别为“商界”“学界”和“工界”。
A.革命力量逐步走向联合B.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实业救国思潮渐趋兴起D.社会主要矛盾根本改变
2022-03-24更新 | 186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南漳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漫画折射了历史。下列选项反映的历史事件由下图引发的是(          )
A.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B.北上八国联军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C.学子斗争惊列寇,豪杰攻打震华庭。反封反帝风云涌,休课休劳波浪凶。
D.血肉之躯筑铁墙,平原斩倭声名扬。纵然汗简无司马,寸土皆碑记国殇。
3 . 北京的学生们看到《晨报》上“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的呼号,踏上了示威抗议之路。而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也端赖报章之力。据此可知
A.舆论宣传推动五四运动的进程B.五四运动是报纸宣传掀起的革命
C.报刊宣传决定了民族进一步觉醒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 . 下图为时人对五四运动的评述。这一评述反映出五四运动

此次中国委员既非激于意气,出于偏爱,而为代表国民全体之活动,则留意中日根本关系而欲图永久亲善者,有乌可漠然视之乎?我国或因中国问题而陷入意外之难境,未可知也。

——巴黎和会日本代表牧野伸显


A.支持中国代表拒签对日合约B.使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C.促使日本改变对华既定决策D.激发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2021-12-17更新 | 21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野变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挽救国家危亡,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几乎没有间断过。然而,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也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也好,鼓吹爱国救亡和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也好,一次次奋起,又一次次失败。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五四运动扭转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沉沦的发展趋向,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孙中山曾经描述当时中国的状况,“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辛亥革命前革命党提出了“驱除挞虏”的口号,仍未超越狭隘的国内民族矛盾的视野。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原本中国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党派斗争、派系斗争统统退而成为社会次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全体同胞必须共同面对的首要任务。抗日英雄杨靖宇处在日军的包围之中,宁死不降。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歼敌一万余人,但是中国军队伤亡的热血男儿也有两万之众。工农兵和广大海外侨胞、民族企业家、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社会士绅、少数民族等等,都有爱国的表现。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觉醒角度概括五四运动“里程碑”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民族觉醒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2019-06-08更新 | 10087次组卷 | 99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泰西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最能完整地体现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性质的口号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2019-05-29更新 | 77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0年山西河津二中2011届高三9月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对下面二图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两者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两者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两者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列强侵略的抗争
D.两者都发生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