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的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4月底,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交涉失败、日本要求中国撤换两个专使的消息纷纷传来,北大学生开了一个会,并且捐了几百块钱:一方面用于打电报给巴黎和会中国代表,要求他们坚持:一方面用于通电全国,反对因为外国压迫而撤换本国专使。这两个电报打出以后,所捐电报费还存300元左右,后拿出来买竹布等游行用品。53号,北大同学们在宿舍和新潮社(位于红楼一层22号)内奋战一夜。用长竹竿做大旗子,小竹竿做小旗子。并且推罗家伦撰写《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印刷多份散发。第二天早上,他们还准备了一个英文的备忘录,送给各国使馆。而三个总代表因为准备有关文件,直到下午110分左右才赶到天安门集会。

——摘编自1931年罗家伦《关于五四运动的回忆》

材料二   北京特约通信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张宗祥大受夷伤。乃于昨日(四日)星期休假国立大学及各专门学校学生举行游街大会,以为国民对于外交表示誓正到底。午后一时许,各校学生结队数千人在天安门齐集。各执白旗,大书誓死力争青岛,不争回青岛毋宁死,取消二十一条等语。

——摘自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

今日午后两点,各校生五千人入使馆界,执旗书“誓死争青岛”及“卖国贼陆曹章”的字样。后又拥至曹宅,初极文明,警察弹压,激动公愤,有举火烧宅者。(四日下午九钟)

——摘自1919年5月6日上海《中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的不同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能确认的历史事实和结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罗家伦《北京学界全体宣言X1919年5月4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比较三组史料,分别说明其在研究五四运动中的史料价值。
(2)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
3 . 史料·史实·史论。

材料一:


材料二: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对债务的“执行”做了详细规定,大概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第二,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第三,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拴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

——摘编自《罗马法原论》

材料三:(同志们)须发挥五四运动的两个重要的意义:(一)恢复国权运动;(二)新文化运动。此时国外列强之压迫,国内旧思想之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五四运动之精神仍有发挥之必要。

——1924年4月19日《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三号》

材料四:


说明:1999年,美、英、俄、中等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成立二十国集团(G20集团),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是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机制,也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表现。


(1)材料中①②③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材料印证了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变化的哪些史实?
(2)《十二铜表法》对债务执行做这样的规定有什么作用?
(3)依据材料概括五四运动的意义。结合所学,分析中共中央发布这一通告的背景。
(4)材料四中的示意图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怎样的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一个事件,说明该事件在这一历史趋势中所起的作用。
2021-12-2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组一: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下列是“火烧赵家楼”事件亲历者的有关材料:

①匡互生把曹宅窗户打开,我在下面托了他一把,他就从小窗口爬进曹宅……放火烧了赵家楼

——周子同《火烧赵家楼》

②匡见曹家朱门紧闭,警卫守门,便攀上大门旁的小窗,击碎玻璃,掰开铁栏,挤进院内。匡在曹院内寻找曹汝霖,未见人影,即从卧室取出被褥等物,举火焚烧,火焰冲天而起

——熊梦飞《忆亡友匡互生》

③当走到曹宅前面的时候,那些预备牺牲的几个热烈同学,却趁着大家狂呼着的时候,早已猛力跳上围墙上的窗洞,把铁窗冲毁,进入曹汝霖的住宅里去……因为他们到处搜不出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只得烧了他们借以从容商量作恶的巢穴,以泄一时的愤怒

——匡互生《五四运动纪实》

材料 组二: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阅读下列五四运动大事记:

5月4日北京学生3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口号,举行示威游行。北京政府派军警镇压,捕去学生32人。

5月7日天津、济南等城市群众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北京政府释放全部被捕学生。

5月25日北京政府严令制止散发传单、集众游行、演讲。

6月3日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被捕170余人;4日,又被捕700余人。

6月4日上海、天津学生联合会分别急电全国,援救北京被捕学生。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6月10日天津工人酝酿大罢工。徐世昌被迫下令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3人辞职。

6月28日在海内外各界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摘编自“五四运动纪念馆”之“五四运动前后大事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组一,你认为“火烧赵家楼”事件中放火的是匡互生吗?从史料可信度的角度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组二,概括五四运动所取得的斗争成果,并指出取得成果的具体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并指出“五四”精神的内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下列关于“火烧赵家楼”的材料:

材料一   只知道他是“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英雄,后来才知道他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青年教育的好老师。

——巴金《怀念匡互生先生》(注:巴金不是五四运动的亲历者)

材料二   匡互生把曹宅窗户打开,我在下面托了他一把,他就从小窗口爬进曹宅……放火烧了赵家楼。

——周予同《火烧赵家楼》

材料三   匡见曹家朱门紧闭,警卫守门,便攀上大门旁的小窗,击碎玻璃,掰开铁栏,挤进院内。匡在曹院内寻找曹汝霖,未见人影,即从卧室取出被褥等物,举火焚烧,火焰冲天而起。

——熊梦飞《忆亡友匡互生》

材料四   当走到曹宅前面的时候,那些预备牺牲的几个热烈同学,却趁着大家狂呼着的时候,早已猛力跳上围墙上的窗洞,把铁窗冲毁,进入曹汝霖的住宅里去……因为他们到处搜不出那确实被大家证明在内开会未曾逃出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只得烧了他们借以从容商量作恶的巢穴,以泄一时的愤怒。

——匡互生《五四运动纪实》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火烧赵家楼”事件中,放火的是匡互生吗?从史料可信度的角度说明理由。
(2)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第二要当庭特赦。请分析此观点的合理性。
6 . 史料·史实·史论

(1)材料中①②③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材料印证了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变化的哪些史实?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对债务的“执行”做了详细规定,大概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第二,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第三,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拴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

——摘编自《罗马法原论》


(2)《十二铜表法》对债务执行做这样的规定有什么作用?

(同志们)须发挥五四运动的两个重要的意义:(一)恢复国权运动;(二)新文化运动。此时国外列强之压迫,国内旧思想之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五四运动之精神仍有发挥之必要。

——1924年4月19日《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三号》


(3)依据材料概括五四运动的意义。结合所学,分析中共中央发布这一通告的背景。

说明:1999年,美、英、俄、中等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成立二十国集团(G20集团),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是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机制,也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表现。


(4)以上示意图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怎样的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一个事件,说明该事件在这一历史趋势中所起的作用。
2020-04-13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20年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2-12-07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选择,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请根据下列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图1反映的事件成为哪一场战争的导火线?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重要意义?
(2)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从图3到图4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明中国革命斗争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图3反映历史事件的结局有什么重大国际意义?
2019-06-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首先是以孔子、孟子及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贬"神"重"人",以"神"代"人",在思考对象和思考重点上由天地鬼神开始转向人事。孔子提出∶"仁者,人也。"孟子对"民贵君轻"的议论,对"士"群体客观价值和主体人格的强调,较之孔子道德人学的"中庸"特色,显露了更多的平民性和进步性。荀子则认为人具有高于自然的特质,即"人最为天下贵"的关键在于"人能群",即人懂得合群之道,而"合群"是人类"胜天"的前提。

——摘编自梁艳《中国古代社会的个性解放之路》

材料二   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追求人的解放,目的是要为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和国家奠定基础。他们倡导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动机在于振兴中华,使之自立、自强于世界,其"个人的觉醒"只是"民族的觉醒"的曲折表现。知识分子们通过"新国家""新社会""新民族"的实践理论,将个性解放与民,族复兴,社会解放联成一体。在启蒙学者看来,建立在家族伦理基础上的儒家伦理的要害就在于无视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尊严,使个人沦为族权、夫权、皇权的附属物。因此要实现文化的重建;就必须彻底批判家族主义。五四时期启蒙学者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的人生理想,带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色彩,它是儒、佛、道生命体验和超越意识在五四时代的交汇回响。

——摘编自李桂梅《试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先秦时期儒家关于个性解放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个性解放思想的特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前,早期共产党人把五四运动视为一场反帝爱国的“革命”运动。大革命时期,“五四”被明确定性为“反帝反军阀”的“民族革命运动”。由此,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已呼之欲出。1927年国共分裂后,共产党人开始反复说明“五四”的“资产阶级性”,以瞿秋白等人为代表对“五四”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是到抗战全面爆发前夕,“新启蒙运动”则更侧重于从“启蒙运动”的角度来认识它,并试图批判继承“五四”“启蒙”精神。胡适一生多次把新文化运动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其用意明显在于强调其文学革命的内容、“人的解放”的价值关怀与再造文明的意义。

——摘编自张艳《五四运动阐释史研究(1919-1949)》

材料二 毛泽东把五四置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历程中,最终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带有历史决定论色彩的五四认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共产党人把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归结为一场具有界标意义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则被按照阶级分析法,分别进行了阶级定性。

——摘编自张艳《五四运动阐释史研究(1919-1949)》

材料三 五四时代之于中国知识分子,不啻是一个辉煌的梦想,一段不能忘怀的追忆。“五四”被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建构成一座圣神的精神殿堂,他们来到这里,或追思仰慕,或抚时感事。对于活跃政治舞台上的多个党派而言,“五四”又是一个令人爱恨交加的“多面神”。

——摘编自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五四运动评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以材料二中的研究视角,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五四”是一个“多面神”的认识。
2020-09-1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