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首歌反映了国民革命的
A.背景B.目标C.作用D.影响
2022-06-2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2年高一下学期高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2 . 1926年江西水灾发生后,江西党组织这样向农民解释水灾原因:“军阀年年向人民诈重税专以饱自己私囊,延长战争,丝毫不顾及农民的利益——不疏通河道,以利水源;不培植森林,以节雨量;不赔补堤防,以防溃决”;军阀根本不顾民众死活,却只知道“为帝国主义利益与自己地盘而战”。这种解释逻辑主要是为了
A.指责帝国主义侵略及军阀腐败统治B.唤醒农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正当性
C.打破农民“天灾祸人”的传统观念D.反思社会秩序治理失效的深层原因
3 . 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关系着个体成长成才,也关乎着国家发展进步、民族精神气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房龙《人类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此时”“人们的人生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改变”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在欧洲资本主义革命初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摆脱封建主义束缚,对封建主义的等级贵贱价值观进行批判,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制度性价值承诺,由此顺理成章地举起动员各个阶层人民的旗帜……随着资产阶级夺得了统治权,资产阶级也逐渐把其核心价值观调整为“民主、自由、人权”,从而仍能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掌握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制高点。

——韩震《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依据材料二,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1925年5月《中国青年》收到一封署名“准阴儿”的读者来画,询问恽代英“怎样打破灰色的人生”。这位读者是复旦大学的学生,信中提到因为家庭的变化、教会学校的强迫、身体较弱、社会的黑暗、国家的危亡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其走到厌世的路,“人生愈觉变成灰色了”,像是一只小船在大洋飘泊,不知将来作何归宿?恽代英(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回答是,你不愿居此悲苦之境,“要去设法应付他,去做一个改革社会国家与打倒帝国主义的人”。而且要结交一些勇敢的朋友,与他们结伴前进,“你若能研究得到一种信念,知道国家社会一定是可以改造的,那譬如你在黑暗中间见了灯光”,灰色人生的问题自然得到解决。

——王泛森《“烦闷”的本质是什么——“主义”与中国近代私人领域的致治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20年代中国青年人生观变得迷茫、厌世的原因。恽代英的回答反映了怎样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流行对近代历史有何积极影响?
2019-07-05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天津市滨海新区高三毕业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与探索,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办黄埔军校应该说是孙中山军事上失败的结果。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有两个运动,一个是新军运动,另一个是会党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他的活动渐渐变成了拉拢军阀,结果是不断遭到失败。这就教训了孙中山,所以他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懂得了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接受了苏联顾问的建议,一九二三年决策,一九二四年正式开办黄埔军校,并决定由蒋介石当校长。

——曾庆榴:《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


(1)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原因。

材料二   陈云在1935年报告遵义会议情况时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蒋健农:遵义会议后中国的历史性转折》


(2)材料中所说“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是谁?遵义会议的意义何在?

材料三   整体而言:战时国民政府海外派兵的谋划与行动有何重要的意义:其一,强化了英、美对日本南进战略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抗击日本军事侵略的军事同盟的尽快形成与切实维护;其二,在中南半岛地区牵制和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日军,对打击日军南进部署……有重要作用;其三,有助于国民政府争取外来援助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当然,其中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国民政府将过多的精力置于争取国际合作和外来援助,却没有适时、妥当地处置中国国内政治和自身改革问题,结果因自身的弱点在战后国内外诸多重大事务的处置中陷于被动境地。

——张智丹《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海外派兵问题研究》


(3)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评价中国远征军的抗战?
2019-05-28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区级联考】天津市和平区2019届高三历史三模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当得知国民政府将要进行北伐时,莫斯科的联共(布)和共产国际表示了强烈的反对。1926年6月下旬,共产国际远东局主席魏经斯基到达上海,劝说陈独秀及中共中央放弃对北伐的支持态度。苏联方面反对北伐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认为北伐只是一种讨伐军阀的行为,不具有民族革命的全部意义
B.害怕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引来帝国主义的联合干涉进而危及自身
C.不希望看到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统一中国
D.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当时实力弱小,开展北伐必遭失败
6 . 当得知国民政府将要进行北伐时,莫斯科的联共(布)和共产国际表示了强烈的反对,1926年6月上旬,共产国际远东局主席维经斯基到达上海,劝说陈独秀及中共中央放弃对北伐的支持态度。苏联方面反对北伐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当时没有在工农群众中立住脚跟,开展北伐必遭失败
B.不希望看到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最终统一中国
C.害怕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引来帝国主义的联合干涉进而危及自身
D.认为北伐只是一种讨伐军阀的行动,不具有民族革命的全部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