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土地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来自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倡导者们,在定县、邹平、新都等地创建试验区,成立乡村小学,平民学校、夜校;改良农业,提倡副业;成立借贷处和信用合作社:设立乡村医院、卫生所等。不少乡建工作者与农民同生活,共劳动,尽量使自己“农民化”。然而,十年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没有实现,相反各实验区经济的衰落程度进一步加深。

乡村建设倡导者之一的梁漱溪将此称之为“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本来最理想的乡村运动,是乡下人动,我们帮他呐喊。退一步说,也应当是他想动,而我们领着他动。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现在是我们动,他们不动;他们不但不动,甚且因为我们动,反来和我们闹得很不合适,几乎让我们作不下去。”梁漱溟进而分析了造成“乡村不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偏乎静,我们偏乎动;农民偏乎旧,我们偏乎断……总之,从心理上根本合不来”。

——据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及《梁漱溟全集》整理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中,选择任一理论或实践实例来评析材料中梁漱溟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2-06-27更新 | 2003次组卷 | 1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20世纪3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乡村建设和合作社运动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转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得到农民拥护,日益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基础。此时农村经济也出现了种种衰退迹象,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从最高统治者到民间舆论都发出了“乡村建设”、“农村复兴”的呼声。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兴起了一个从国民政府到民间的农村合作社和乡村建设运动,试图在不改变旧有土地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生产组合方式变革,来应对农村现状。在政府的引导下,乡村建设运动和合作社运动展开并形成潮流。

推行效果较好的是国民党为军事等需要在豫鄂皖三省推行的“农村合作预备社”,其中安徽六安县在1933年入社农民占全县人口的0.71%,这个比例高出其他一般地区。信用合作社成为全部合作社的主体,在1933年农民各类借贷来源中,合作社只占1.3%;1934年农民余款各种存放处所中,合作社占0.7%。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农村政策毫无变化,中国共产党推行的新土地政策,再次得到农民认同。

——摘编自虞和平《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经济卷·1900-1949》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和合作社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