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土地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也是中共二十大召开的一年,中国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进,救国救民。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伟大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 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

青春力量一经觉醒,先进思想一经传播,中华大地便迅速呈现出轰轰烈烈的革命新气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225 5日,在中国共产党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这在中国革命史和青年运动史上具有里 程碑意义!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 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须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1930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如何思考中国革命方向和进程的。
(3)材料三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其依据是什么?
2023-03-0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友好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推动土地分配顺利开展,凤山县委组织了6个宣传队,分别到那禄乡、长里八达乡等地宣传土地政策。东兰县开办党员干部培训班,培训东兰和凤山两县的党员干部。东兰、凤山县委也指示各区、乡组织雇农工会,作为在农村开展土地分配工作的基本群众组织。土地分配根据《土地法暂行条例》以乡为单位“按照全乡贫苦无土地的农民人数,由土地委员会决定分配的标准”,然后召开全乡农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最后发给土地证。

——摘编自余涛《中心与边缘:左右江苏区土地革命新论》

材料二   第一条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二条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第十一条   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及债约,一律缴销。

第十二条   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的营业,不受侵犯。

第十三条   为贯彻土地改革的实施,对于一切违抗或破坏本法的罪犯,应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及处分,人民法庭由农民大会或农民代表会所选举及由政府所委派的人员组成之。

——摘编自《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


(1)据材料一,概括中共东兰、凤山县委“为推动土地分配顺利开展”所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土地分配所属的历史时期。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意义。
2023-01-23更新 | 11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高级中学、盘湾中学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期间发生了伟大的飞跃。在反思以往革命运动失败的基础上,他说:改组国民党,使其“掌握政权之中枢”,“盖惟有组织、有权威之党,乃为革命的民众之本据”。“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在肯定“平均地权”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称国民党“反抗不利于农夫、工人之特殊阶级,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有别于以往革命运动对“新军”和“会党”力量的重视,他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按照苏联式样建立一支军队”,“有了这种理想上的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便可以大告成功”。这些思想飞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形势。

——摘编自张玉昆《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一大”期间的思想飞跃》

材料二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革命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时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广泛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毛泽东在军队中实行的诸如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党支部建在连上、设立政治委员等重要制度,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摘编自周声柱《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革命实践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及意义。
4 . 20世纪3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乡村建设和合作社运动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转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得到农民拥护,日益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基础。此时农村经济也出现了种种衰退迹象,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从最高统治者到民间舆论都发出了“乡村建设”、“农村复兴”的呼声。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兴起了一个从国民政府到民间的农村合作社和乡村建设运动,试图在不改变旧有土地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生产组合方式变革,来应对农村现状。在政府的引导下,乡村建设运动和合作社运动展开并形成潮流。

推行效果较好的是国民党为军事等需要在豫鄂皖三省推行的“农村合作预备社”,其中安徽六安县在1933年入社农民占全县人口的0.71%,这个比例高出其他一般地区。信用合作社成为全部合作社的主体,在1933年农民各类借贷来源中,合作社只占1.3%;1934年农民余款各种存放处所中,合作社占0.7%。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农村政策毫无变化,中国共产党推行的新土地政策,再次得到农民认同。

——摘编自虞和平《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经济卷·1900-1949》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和合作社运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李大钊起了主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和团的机关报又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建党初期,党和团的机关报始终坚持着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如《工人周刊》明确指出其是“工人阶级第一份自己的新刊物”。这一时期的报刊在议论文的基础上,创造性运用了随笔、小说、诗歌、笑话等形式。各个刊物还特别讲究用群众身边发生的事实说话,并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比如《劳动界》专门设置《本埠劳动界》栏目关注上海的工人运动情况,持续报道重大的罢工事件。

——摘编自马雅成《中共建党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分析》

材料二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忠诚于中国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是中国红色政权理论的核心。

——摘编自兰秀辉、周利生主编《信仰: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以后至建党前,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概括建党初期党和团的机关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阐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三部著作,简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对中国革命的积极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54日,两支部队会师的大会召开。陈毅首先讲话,他说:“今天是‘五四'纪念日,我们就在今天来开大会庆祝两个部队的胜利会师,是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并宣布两军会合后,全体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同志任军长,毛泽东同志任党代表。朱德在会上说:“我们的力量扩大了,又有井冈山作为根据地,我们就可以不断地打击敌人,不断地发展革命。”两支红军主力约五千人以上还有八千多农军,共一万多人,参加大会的群众也逾万人,两万多人在会场上高呼口号大唱战歌。

——摘编自付尚文《伟大的井冈山会师一纪念毛主席和朱德同志井冈山会师五十周年》

材料二 (1937年)8月上旬,应国民党邀请,中共中央派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国民党继续谈判。由于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的态度有所松动。双方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8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各红军游击队也相继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停战以合作抗日的协议。928日,蒋介石任命叶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8年中共军队改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年中共军队改编的原因,并分析其在抗战中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面对1941年以后的严峻形势,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和肥西县成为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策源地。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1980年召开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随着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以“双包”著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向前发展,到1982年6月,全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生产队达到71.9%。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特点,并说明这场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革命战争的推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在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开始了党的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

-摘编自柳礼泉《抗战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普遍深入展开斗争恶霸地主和没收、分配地主的土地。至1948年底,大约有1.5亿人口地区完成土改任务,使得1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一胜利,大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鼓舞了解放军指导员的士气。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土地政策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战时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26月,中国共产党便邀请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召开联席会议,商讨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问题。1923年,中共三大最终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1924年,以邹鲁等人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分子公开反对国共合作,对此,陈独秀等共产党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坚决予以驳斥和回击。在黄埔军校里,周恩来、叶剑英曾分别担任政治部主任、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萧楚女等人先后在军校任教,他们不断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一大批军事素质强、政治觉悟高的学员。国民革命中,工农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火如荼:从192610月到19274月,仅武汉地区的工人罢工斗争就达三百多次,数十万人参加。上海工人连续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在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取得了胜利。192611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掀起农运浪潮。

——摘编自赵建栩《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中的作用》

材料二 还在19277月初,即汪精卫领导的武汉政府还没有对共产党人下逐客令的时候,无论是共产国际还是中共中央,都已清楚看到国共关系全面破裂的前景了,大家基本上一致认为破裂后的形势对共产党人不利。蔡和森、毛泽东等人明确认为只有“上山”一途,即依傍山地避开国民党各路大军的围攻,伺机发展壮大。然而.随着陈独秀辞去总书记职务,共产国际指派不满30岁的格鲁吉亚人罗明纳兹前来担任新的国际代表,苏共中央出钱欢迎宋庆龄、邓演达等前往莫斯科商谈另立革命的国民党问题,武汉政府麾下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声言:“第二方面军无论如何决不反对共产党,不与共产党分家。”共产党人对形势的估计又明显地变得乐观起来了。

——摘编自杨奎松著《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中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前,共产党人“又明显地变得乐观起来了”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让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如何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却需要实践与创新。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推动了后来国民运动的蓬勃兴起。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毅然决定将队伍带到农村山区建立落脚点,最终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此期间,通过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确立了“政治建军原则”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对我国的入侵,党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抗战期间,毛泽东针对“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提出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毛泽东还撰写了多篇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解放战争期间,党又着力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民主党派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推翻腐朽的蒋家王朝。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材料二:“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这最终促使了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努力使国家政治文化生活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从中央到地方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为300多万名干部恢复了名誉。1977年的寒冬中,中断十一年的高考得到恢复,近600万考生怀揣着久违的梦想迈入考场。与此同时。“包产到户”让上亿农民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铺开,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国有企业进行了扩大自主权的试点,越来越多的“个体户”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头巷尾。深圳成为了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由一个落后渔村变为崭新城市。在祖国的南疆,人民解放军实施对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有效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的理论创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为拨乱反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思想理论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2022-03-0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