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红军长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大革命失败后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三大起义中,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主要战斗、攻击目标都在城市。广州起义的奋斗目标也是在广州建立巴黎公社式的城市政权。“八一功在第一枪”(周恩来语),但南昌起义打出的是左派国民党的旗帜,沿用的是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秋收起义具有三大亮点:一是打出了一面党旗;二是闯出了一条新路;三是走出了一个伟人。

——摘编自余伯流《秋收起义的三大亮点与毛泽东的卓越贡献》

材料二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在革命新高潮中,农民战争是一个“主要的支流”,“最主要的革命高潮之象征,还是工人运动的复兴”。因此,在党的工作中,“应当坚决相信,在任何一个重工业中,就是建立数人的支部,也比我们在农村中发展百余同志,割据一个乡村还要宝贵”。

——据《中央给湖南省委的指示信》(1929年7月9日)等整理

材料三遵义会议特别指出:那种“无把握的及在当时无必要的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使红军和革命战争受到严重损失。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虽然党中央部署了向晋、陕、甘、绥、宁五省大发展的工作,但这已不再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几省首先胜利。中共中央认为那种主张必须占取了中心城市和省城才是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观点是“不合事实”的。

——据《毛泽东军事文选》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秋收起义的“三大亮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共中央基本的革命路线,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这一革命路线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说明遵义会议的意义,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革命路线的认识。
2 . 第3枚:“中流砥柱”。

【邮票名称与编号】中流砥柱,图序20-3 J(2021年)
【发行日期】2021年7月1日,志号:2021-16
【选题依据】延安精神、抗日战争,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纲要上册,第139--145页。
【画面介绍】
该票由众多元素构成,左下:《论持久战》、右下:延安宝塔山、上方正图:抗日战争(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邮票画面正上方正中间印有邮票发行标题,左下角写着图名:中流砥柱,印有邮票志号2021-16,右下角印有本张图片在套册中的图序及面值1.20元。画面运用油画方式手绘绘制而成,表现力、色彩浓度、笔触的运用使得邮票产生尊贵之感,与建党百年的喜悦气氛相得益彰。
【背景解读】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凝聚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巍巍宝塔山,孕育伟大延安精神。抗日战争过程中,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了《论持久战》,科学论证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开启了古老中国涅槃重生的新征程。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该邮票发行于2021年7月1日,即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纪念日。
【问题设计】
(1)党中央何时到达延安?
(2)抗日战争的起止时间分别是何时?
(3)中共七大的意义是什么?
(4)抗日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2022-08-2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邮票里的党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精神(部分)

精神名称精神内涵
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西柏坡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特区精神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自立、自强、自信的拼搏精神;团结友爱、扶贫济困的互助精神;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健康文明的人文精神;公正严明、规范有序的法治精神;崇尚知识,完善自我的学习精神;公开透明的民主精神;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

——摘编自沈泓著《中国精神(中学版)》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扣题且明确,阐述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4 . 关键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强调长征过程的艰难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长征不仅胜利结束,而且使共产党赢得民主革命胜利。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

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随后,经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地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材料三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上册


(1)根据长征路线示意图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和地点。长征初期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局面改变的事件及其原因是什么?(注意历史地图的解读和材料的结合)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判断,材料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哪一历史事件?通过这一历史事件国共两党达成了什么协定?国共双方“三年的军事较量”中,中国共产党迅速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回答“主要原因”时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做答)
2020-01-08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