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局部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1933年10月,《勤奋体育月报》创刊词疾声呐喊:“强邻压境,国难当头积极的注重国民体育训练,准备疆场强劲的战上,养成耻雪保国的健儿。这是今后全国体育界的动向,也是全国体育界的责任”这表明当时
A.中国传统体育向科学化发展的趋势
B.七七事变后国人尚武意识被激发
C.体育界自觉担当起抗日救亡的责任
D.民众的体有观念得到极大地增强
2 . 1932年8月,由共产国际指导的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决定在上海召开远东反战会议。在筹备过程的新闻报道中,会议的名称最初有“上海反帝国主义战争大会”“世界反帝非战大会”等,后来又成为“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远东反战反法西斯蒂代表大会”等。会议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阶级斗争服从于民族斗争
C.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反战运动阵线有扩大趋势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申报》的媒介影响力在国统区屈指可数,西安事变发生后,《申报》进行了跟踪报道。以抗战爆发为节点,国统区的社会舆论对西安事变态度亦迥然相异: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以及国统区民众对西安事变持否定态度;抗战爆发后,西安事变在舆论中成为促进民族统一与团结的转折点。而在1949年5月27日终刊前的5月1日,《申报》最后一次提及西安事变:“中共至是,已穷无所之,又另为一次之阴谋,用抗日号召为烟幕,以煽动西安事变,卒赖全国民众之维护蒋委员长,始得还都主政,然后抗战,准备工作,未至中断。”然而,此时的《申报》影响力已大不如往昔,对中共的各种谩骂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摘编自单明明《西安事变在国统区的影响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申报》在不同时期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并说明造成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2023-02-1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据下图信息可知(     
《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指出:“民族资产阶级离开国民革命的战线而走入反革命的营垒。……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如今和买办阶级、封建阶级的大地主相像,将要成为外国资本对中国统治之支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六届中央政治局瓦窑堡扩大会议通过)指出: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知识分子已转入革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许多乡村富农和小地主,甚至一部分军阀也有对革命采取同情中立的态度以至有参加的可能。

A.民族工业的发展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
B.革命策略的制定适应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
C.民主革命发展促使党的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D.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023-02-10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 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建立下层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共产党应当和非共产党的一般下层群众团结起来实行斗争,独立的去领导他们的运动,使这些运动都走到苏维埃政权的总口号之下来。这一统一战线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作为革命的基本力量,是“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的民族统一战线”。

——据中共中央统战部著《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

材料二   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各阶级对抗日的态度,明确提出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性,甚至连大资产阶级也可能营垒分化、参加抗日。他主张要将我们从关门主义中解放出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正式提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概念。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中国无产阶级要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统一战线”内容变化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四中组织“统一战线”的目的,并总结其历史经验。
2023-01-15更新 | 209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届高三1月模拟历史试题
6 . 1936年6月,中共中央致书给国民党,正式提议:立即停止内战,合作御侮救亡。同年8月,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称“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论是不对的”。同年9月,中国共产党决定用“逼蒋抗日”取代原来的“抗日反蒋”的方针。中共方针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共产国际的指导与帮助B.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C.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D.国民党内部力量的分化
7 . 1932年上半年,国民党高级官员胡汉民以“抗日、倒蒋、剿共”为其政治主张领导西南地区势力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抗,并提出“惟有对日抗战,是我们的生路。假如政府不抗战,那我们便说,惟有推翻不抗战的政府”。据此可知,胡汉民
A.坚持团结抗战的立场B.为国民大革命作舆论宣传
C.维护各派军阀的利益D.调整政策以适应时局变化
8 . 报刊词汇使用频率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发展状况。如表为《中报》使用“民族”一词频率的变化,导致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民族”检索条目数
1911年243
1925年502
1936年1507
1939年2369
A.武昌起义取得成功B.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D.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是古代中原王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处理古代世界一直无法彻底解决的欧亚内陆族群军事威胁的一种方案。……在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明朝在具备强大实力的情况下,由于政权性格呈现“内向”特征,……对于海疆开拓甚为漠视,反而在北部陆疆、东部沿海大规模构建长城防御体系。明代中国这一做法,虽用较为经济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内政与边防、财政和军事之间的平衡,但从长期来看,并没有解决海陆边疆问题。在“南倭北虏”威胁之下,政府长期陷入财政危机与政权困境。

——摘编自赵现海《十字路口的长城》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修筑长城是历代王朝各项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以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近代以来,人们对长城的看法则经历了戏剧性转变。20年代末国内著名报刊《良友》写道“在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胜。……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没被发现,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30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后,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1935年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写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在重新唤起民众对于长城抗战的记忆。长城由此升华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长城。

——摘编自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修筑长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众对长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们对长城形象认知的因素。
2022-12-16更新 | 40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抗日战争时期,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国共两党阶级斗争推动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日益扩大D.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