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54日,两支部队会师的大会召开。陈毅首先讲话,他说:“今天是‘五四'纪念日,我们就在今天来开大会庆祝两个部队的胜利会师,是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并宣布两军会合后,全体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同志任军长,毛泽东同志任党代表。朱德在会上说:“我们的力量扩大了,又有井冈山作为根据地,我们就可以不断地打击敌人,不断地发展革命。”两支红军主力约五千人以上还有八千多农军,共一万多人,参加大会的群众也逾万人,两万多人在会场上高呼口号大唱战歌。

——摘编自付尚文《伟大的井冈山会师一纪念毛主席和朱德同志井冈山会师五十周年》

材料二 (1937年)8月上旬,应国民党邀请,中共中央派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国民党继续谈判。由于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的态度有所松动。双方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8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各红军游击队也相继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停战以合作抗日的协议。928日,蒋介石任命叶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8年中共军队改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年中共军队改编的原因,并分析其在抗战中的作用。
2 . 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保证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等。中共提出这些保证的背景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利B.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C.瓦窑堡会议的召开D.国共两党商讨和平建国
3 . 1924年秋,周恩来担任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1939年,他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任职的共同背景是国内(     
A.爆发了国民革命B.开展了土地革命
C.实现了国共合作D.爆发了抗日战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31月召开的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另一方面孙中山的历次革命运动大多遭到了失败,他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就的。正当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他以新的希望,俄国经验殊可为我党师法。而国民党成分复杂、组织松散,也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于是在1923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着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动农工三大政策的开始。1922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迎来了大革命的高潮。

——摘编自覃飞燕《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有过两次合作的经历,分别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双方在对待合作者的策略方针上存有种种不足,使合作中途夭折。与前者不同,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都已进入成熟阶段,在合作中策略运用得当,得以善始善终,完成了其伟大历史使命。

——摘编自李百齐、吴炳芬《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同。
2023-01-3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出自郭沫若的《归国杂吟》。“蹈厉”指舞蹈时动作的威武,“戎衣”指军装。这句话写出了中国人民同心同德、浴血奋战、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郭沫若发表该诗文的历史背景是
A.中华民国成立B.五四运动C.国民大革命D.抗日战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1936年底,张学良、杨虎城发表通电:“西北军民一直主张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通电的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一二·九运动D.卢沟桥事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南京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月26日,上海各界人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

材料二 1931年9月21日,蒋介石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材料三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四 20世纪初,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国民党和中共都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而诞生的革命政党。当时,中国社会面临军阀混战的局面,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欲从广东北伐,实现国家统一,却陷入了内部分裂、组织涣散的状态。当时,苏联基于其地缘政治利益,愿意支援中国革命。1922年8月,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让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以俄为师,进行改组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中共全体党员加入了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国内各党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人赴西安,促使事件和平解决,并向蒋介石提出联共抗日等多项条件。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随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摘编自王也扬《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是怎么形成的》

主题二 日军的侵略暴行

材料五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据(日)扶桑版《新历史教科书》

材料六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在军事演习中失踪,要求进入桥东宛平县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中日双方正在交涉期间,日军于次日凌晨突然向宛平城开枪射击,接着又炮轰卢沟桥,挑起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材料七 下图是日本部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采用的一幅日本军人1937年12月在南京背中国老大娘回家的照片。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抗日救亡运动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共两党政策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4)根据材料五、六,指出两则材料对“卢沟桥事变”叙述的不同之处,并据此概括影响历史叙述的主要因素。
(5)根据材料七,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年日军拍摄这幅照片的意图。谈谈你对日本部分中小学教科书采用这幅照片的看法。
(6)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促使国共两次合作的不同因素。
(7)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两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3-10-1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2·纲要上第22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二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为北伐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1)材料一中中国人“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和“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分别进行了哪一次近代化的探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两大主要成果。
(3)根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并写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典型战役各一例。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
2023-03-2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摘编自(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中国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10 .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逐步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对此进行了各自的阐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假如有人强迫我们签订承认伪满洲国等损害领土主权的时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后牺牲的时候。中国目前形势,御侮之先决条件,乃得集中一切救国力量于中央指挥之下,齐一其步调,巩固其阵线,故御侮救亡需求统一与纪律,实为不可动摇的铁则,而军政军令之统一尤为近代国家之最低限度。

--摘自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报告和宣言(1936年7月)

材料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没有一个民族民主的统一战线的政府是不可能的。现在国民党军队的制度还是老制度,要用这种制度的军队去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1937年9月29日)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国共两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阐述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