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露宿街头》
图片为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馆藏纪实摄影作品,1949527日,战地记者陆仁生摄于上海南京路。经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严格审查,由新华社首次公开发表,之后多家著名媒体转载刊登。时人称此壮举为解放军送给上海群众的“见面礼”,更多的人也由此断言:“国民党回不来了!”了

材料二   在上海战役初期,毛泽东就曾说过:“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打的不仅是一个军事仗,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仗,不仅要消灭敌人,还要保全城市,还要争取人心。”在194941日第三野战军公布的《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中就有一条明文规定:部队进入上海等大城市后“不住民房、商铺”。这就第一次把加强纪律性的思想提升到制度层面,成为解放军进城中的一条铁的纪律。

——摘自潘君祥《“仁义之师”进上海睡马路的历史解读》

材料三   进入上海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难关,是一个伟大的考验。…共产党不是没有进过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大革命时代进入过上海、武汉、南京等地,但是又被赶出来了。这次进去是否还会被人家赶出来呢?现在还敢不敢大胆地说一个“不”字,主要是看我们自己。

——摘自《陈毅军事文选》


(1)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当时国人为何会“由此断言‘国民党回不来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进入上海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难关”这一论断予以历史解读。
2 .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的一个山村,是我国革命的五大圣地之一,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对西柏坡的革命地位进行论证;(要求: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2-1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共十九大后,习近平带领政治局常委瞻仰了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强调:“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按时间先后顺序,中共从诞生到全国执政主要经历了(     
A.土地革命一国民革命一抗日战争一解放战争
B.土地革命一国民革命一解放战争一抗日战争
C.国民革命一土地革命一解放战争一抗日战争
D.国民革命一土地革命一抗日战争一解放战争
4 . 1950年,我国大规模调整了战略部署:中央军委将华东地区和西北地区以及中南地区的部分军队调至东北地区,使得东北边防军增至五个军,同时还做出加速特殊兵种建设的决定。我国做出这些决定主要是因为
A.中苏关系逐渐恶化B.东亚地区形势较为紧张
C.美国积极扶持日本D.巩固东北重工业的需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为支援解放军作战,山东农民唐和恩等人积极参加支前小车运输队。在近半年的支前运输中,唐和恩小支队总计行程400多里,足迹遍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88个城镇和村庄。唐和恩小支队支援的战役应该是
A.B.
C.D.
6 . 作家阎涛在其创作的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中有一句名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一评价主要基于
A.产生于此的西柏坡精神影响深远
B.毛泽东在此郑重告诫全党戒骄戒躁
C.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D.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值得一提的是执照的底边图案,非常有特色。……多么富有诗意的图案啊,回过头来完整的审视这个图案,这不正是一个农户得到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后从春种到秋收的火热的劳动场景吗?这不正是反映了东北人民翻身得解放,从此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的无比喜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吗?同时也反映出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几千年来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党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任刚《东北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见证——土地执照》


材料二   对于“翻身”一词的解释,作者在序言中专门作了说明:每一次革命都创造了一些新的词汇。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它的字面意思是:“躺着翻过身来。”对于中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意味着破除迷信,学习科学:意味着扫除文盲,读书识字;意味着不再把妇女视为男人的财产,而建立男女平等关系;意味着废除委派村吏,代之以选举产生的乡村政权机构。

——刘守华《〈翻身〉:美国人笔下的土改档案》


根据材料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加以阐释。
2022-02-21更新 | 16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毛泽东诗词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伟气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艰辛历程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毛泽东诗词中的党史

诗词摘录出处及创作时间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192512月)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露需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9月)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193510月)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19362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月)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水调歌头游泳》(19566月)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到韶山》(19596月)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整,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5月)

根据上述诗词内容并结合相关党史知识,以“敢教日月换新天”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主题鲜明,史实明确,表达清晰,逻辑合理。)
2022-02-19更新 | 423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