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一目标既是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坐标,也是把握和推进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指针。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是要把握好行政管理体制和流程的本质联系,辩证处理简政放权与有效管制之间的关系,使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集中体现为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既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基础上建设服务型政府,使法治政府建设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紧密结合,深化和拓展了政府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有机结合,正是政府运行的价值取向与规则取向、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有机结合;是政府的宗旨目的及其实现方式的有机结合。

——摘编自李彤《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新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是中国之国民,今日实未能行民权之第一步也。(孙中山1917年《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

材料二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8年通过、2010年修订)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2020年,全国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囊括了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领域的1260条法条,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史实,概述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20年的状况。(抓住某一方面概述即可)
(2)结合1949~1956年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果,驳斥材料二中“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错误观点。
(3)阅读材料三,归纳“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
(4)阅读材料四,结合前三则材料,谈谈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某一方面认识。
2021-01-15更新 | 26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这部宪法成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雏形。“五四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拥有“修改宪法”“制定法律”“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等十四项职权,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常设机构,并赋予其“解释法律”“制定法律”等权力。直到1975年1月底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部宪法,这部“文革”时期的宪法深刻着“左倾”的烙印,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存在着缺陷和错误,标志着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出现了曲折。

——摘编自王鸽《从宪法的发展历程看民主法治建设的演进―新中国成立以来》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颁布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等基本法律,对公民在诉讼中的民主权利作了明确规定。1979年颁布的新选举法将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将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并规定每个少数民族至少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1986年、1995年又三次修改了选举法,使我国选举法更加完备和切合实际。

——摘编自贾春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宪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积极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发展的趋势。
4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官吏除了享受国家给予的俸禄外,还享有一系列的特权。比如《唐律》规定,五品以上抵徒刑二年,九品以上抵徒刑一年。……官吏还享有免赋、免役的特权,蓄役奴婢也是官吏的特权。……如《红楼梦》中写贾府有许多丫鬟,如晴雯、紫鹃等……《唐律》规定,奴婢不得告发主人及亲属,否则要判刑。《明律》规定,凡奴婢辱骂家长者,要处以绞刑。《清律》规定,主人殴打雇工致残,不予追究,甚至致死,也不予追究。

——摘编自张华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

第四表“家长权”规定: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

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规定:外国人永远不能因使用而取得罗马市民财产的所有权。

第八表“私犯”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施魔法或以毒药杀人的,处死刑。夜间在城市举行扰乱治安集会的,处死刑。

第十一表规定:禁止平民和贵族通婚。

材料三   法国的《人权宣言》有这样的一些规定: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五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第二条方略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1)阅读材料一,造成我国古代官吏拥有各种特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十二铜表法》在西方法制史上有何重大意义?有什么局限?
(3)材料三、四中的法律条文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进步?
(4)阅读材料五,新时期我国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
2020-01-1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67年8月5日,由江青、康生等人策划在中南海举行的针对刘少奇、邓小平、陶铸等同志的斗争会结束后,刘少奇拿着宪法,义正严词地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个人讲话?”

——《历史在这里沉思》第一卷

材料二第一条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一些什么重要问题?

(2)材料二规范了谁的行为?此法律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所反映的变化是什么?你能得到一些什么认识?

6 .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7 . 自古以来,各国发展中出现过多种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                                                         (B)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政治制度(模式)各是什么?
材料二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百度网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确立代议制民主的主要原因。列举英、德、美三国的史实说明其“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
材料三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