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2 . 政治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摘编自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为什么放弃联邦制而采取民族区域自治?(1949年)9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过解释:“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管人数多少,各民族间是平等的。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是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拔。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

——摘编自陈扬勇《〈共同纲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据材料一,指出促进建国初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的条件。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历史地位。
(3)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放弃联邦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步意义。
3 .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同纲领》内容摘要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章
政权机关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
第六章
民族政策
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材料二 从形式上看,1982年宪法是在修改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从实质上看,1982年宪法是在“否定”1978年宪法基础上形成的。因为,1982年宪法虽改自1978年宪法,但是它所继承和发展的不是1978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而是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年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行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据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据材料一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并概括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现行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
4 .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人士在中央政府任职情况》。任职比例变化实质反映出
届数中央政府、
国家副主席
政务院、国
务院副总理
国务院组成
部门正职领导
在政府系统
任职比例
总数民主党派人数总数民主党派人数总数民主党派人数
1949年
(第一届全国政协)
5243321339%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
1010037918.8%
1959年
(第二届全国人大)
2016039712.3%

A.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C.民主党派失去了革命性D.新型政协制度已经形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79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的《在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中安排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的报告》强调,要克服清一色思想,切实安排好党外人士的工作,并和他们真诚合作,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该报告反映了我国
A.政治领域的拨乱反正工作完成B.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C.民主党派成为执政党的一部分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6 .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要把党外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做出成绩来”。由此可知,各民主党派在当时
A.已成为执政党
B.可以通过全国人大参政议政
C.性质发生了变化
D.通过民主协商参与国家大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54年某会议召开,从这届会议开始政协性质有了变化。“政协性质有了变化”的原因在于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等到将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才可把普选由个别逐步推广到全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并须在一切必要的地方设立地方组织,其名称可沿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材料三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国家中心工作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职能,积极通过提案建言献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审查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未能实现普选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