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1953年,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计划;到1956年,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开始了。下列成就属于1953-1956年的是
A.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C.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成为华约组织成员国
2 .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这反映了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发展
B.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选举法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3 .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颁布实施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A.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B.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C.健全国家权力的监督系统
D.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5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是在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底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2月11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我国妇女第一次获得有选举法保障的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二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概括材料一中新中国初期提高妇女地位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现“民治”的表现。
(3)综合两则材料,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7 . 20世纪50年代,我国确定的基本政治制度有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普遍推行基层民主选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7-12-15更新 | 263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课堂好题精炼(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8 . 新中国初期所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最初得到的一个基本评价是“得人心。”之所以得人心,主要是因为三大制度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B.奠定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C.体现“人民性”和“民主性”原则
D.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政治制度
9 .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7-05-19更新 | 493次组卷 | 27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课时同步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0 . 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建国初期的基层民主选举
B.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C.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D.选民证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统一印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