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53年8月 16日的《新华日报》详细报道了江苏省统计,1953 年江苏全省69个县共有选民 21181375 人, 参加选举的有 17331664人, 占选民总数的 81.83%, 共选出代表 352129人。一些人说:“我们穿新衣,办新事,选出心上满意人”,此次选举体现了(     
A.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
B.法制建设深入人心
C.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D.践行人民民主原则
2024-03-22更新 | 13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3·江西九江·三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扩大了政治代表的基础,国会议席得到重新分配,在市镇中凡握有土地或屋宇、每年收益达十磅者即握有选举权,但工人阶级却不得参与政权。当时英国的人口约两千五百万,有选举权者还不到百万。英国宪章运动的爆发系由于人民对1832年议会改革的不满,要求重新调整选区,使国会更具有代表全民的性质,使更多的无产阶级人士得以参加下院。1867年英国通过第二次革新方案后,民主政治才获得重大的进展。这一次的改革几乎使选民的人数增加了一倍,城市的产业工人得到最大部分的政治权利。城市中选举的资格虽已放宽,但是各州乡村中农人所受的限制依然照旧,结果1884年又通过第三次革新方案,取消此种不合理的现状。这两次革新方案都是在重新分配议席,结果则近乎建立了平等的选举区制。以上重大的改革逐渐使英国走上真正的民主的途径。到了20世纪初年,英国的上层与中层阶级就不得不将他们对于政府的控制交与新起的劳工代表。

——摘编自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的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同黄炎培谈话时,就指出走出王朝兴亡周期率的办法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人民内部实行人民民主,对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实行专政。1954年通过的宪法,确立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制,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要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分别用专政和民主的方法解决。此外,刘少奇也指出:“我们必须更加发扬人民的民主,扩大我们国家民主制度的规模”。这些都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方法。

——摘编自杨士泰《新中国民主法治的历程与经验探析》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英国民主政治相比,新中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新中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2023-05-14更新 | 186次组卷 | 2卷引用:组卷网期中复习-纲要下高频考点集训主观题20题
3 . 下图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结构图,图示内容反映出我国(     
A.民主的内容有了新的调整B.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C.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D.新时期民主政治日益发展
2022-12-03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表所示是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单位:%)。该普查数据(     
人口属性男性女性18岁以上18岁以下汉族各少数民族
城镇乡村
比重51.8248.1858.9241.0893.946.0613.2686.74
A.说明国民经济取得根本好转B.表明我国人口的结构较为合理
C.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D.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作了准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A.集中全国力量实现了国家统一
B.完善了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
C.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胜利
D.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制宪权的正当性,集中表现在作为制宪权主体的人民获得国家政权的事实。新中国的民主内涵首先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进而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等各方面事务。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制定者们承继了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宪法文件,延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一些重大的制度设计还参考了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等国外经验,并根据本国实际作出慎重选择。

——摘编自韩大元《“五四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

材料二   中国民法典编纂工作的进行取决于对法典观念的合理定位,即需要服务于实践的考虑,不宜为了追求体系建构而破坏已经形成的法律体制的基本框架;以服务于司法实务为主要考虑因素,注重提供具体规范;应遵循汇编式、重述式的法典观念。中国的民事立法需要通过法典编纂来实现民事立法的科学化,补充制度缺漏。民法典编纂清晰界定了立法与司法之间的界限,有助于建构合理的中国民法的法源体系。

——摘编自薛军《中国民法典编纂:观念、愿景与思路》


(1)结合材料一,归纳“五四宪法”颁布的历史条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民法典的编纂理念及其历史意义。
7 . 下图是小明同学进行专题研究时整理的纲要。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制度
中华苏维埃时期……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制度
抗战时期……参议会制度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渊源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C.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的变迁D.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
8 . 如图是小明同学进行专题研究时,整理的纲要。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渊源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C.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的变迁D.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
9 . 下表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以得出
项目中共党员无党派工人农民解放军归国华侨少数民族妇女
人数668284100636030177147
比例54.8%23.16%8.16%%5.144.89%2.45%14.43%11.99%
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B.奠基于多党制基础上
C.代表经协商推举出来D.具有直接民主的特征
2022-04-05更新 | 1260次组卷 | 16卷引用: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后案)(中外历史纲要.上)
10 . 《人民日报》社论称:“这次会议代表我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它所要通过的宪法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宪法……这就是这次会议的最伟大的历史意义。”该社论的标题是(     
A.《“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B.《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新阶段》
C.《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D.《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