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这一规定
A.旨在提高法律的权威B.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C.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D.集中体现了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2019-11-27更新 | 102次组卷 | 4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政治史-考点1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
2 . 1954年,宪法起草委员会从3月23日至6月11日举行了七次正式会议,组织了各方人士八千余人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5600多条;从6月16日至9月11日,对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历时三个月,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共提出52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一过程突出说明,该宪法的制定
A.巩固了爱国统一战线
B.突出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C.融合了外国宪法精髓
D.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意志
3 . 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部宪法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共同繁荣原则
C.人民民主原则D.民族平等原则
4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跑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材料一涉及的机构是什么?该机构的设置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5 .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部宪法体现的原则是
①长期共存
②人民民主
③社会主义
④互相监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 .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B.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三大政治制度确立
D.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7 .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决定予以公布,交付全民讨论。各界群众提出了一百多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公布实施。材料意在说明宪法制定过程中体现了
A.社会主义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人民民主原则
D.民族平等原则
8 . 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显著特点是:
①规定中国国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在中国首次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④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A.②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9 . 从第五届全国人大以来,在每届关于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中,都明确规定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占代表总名额的比例。关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中规定:“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应占代表总名额的12%左右。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1名代表。”由此可见
A.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1月13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的提议,作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以及成立由毛泽东任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截止1953年6月底,全国人口为60191万人,登记的选民为32000万人。至1954年6月,基层选举完成,6月到8月,逐级召开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最后选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26人。

──摘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第三版)

材料二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两个重大决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的意义以及此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最重大的使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工作重点和五十年代国防建设的突出成就。并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