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体上讲,美国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代表资产阶级的少数人掌权是美国民主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了掩盖政权的这一性质,使国家机器能够以大多数人意志的名义有效运转,美国设计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这些制度规范的基本要素如下:在政治体制上采用“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实行联邦制,联邦和地方各有一套相对独立的权力机构,根据宪法的权力界定各行其是;在政党制度上实行两党制,共和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掌政权。在这些正式的制度规范之外,利益集团、大众传媒等政治力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美国政治施加了巨大的体制外影响,使美国的政治运作过程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性。联邦宪法草案刚一脱稿就暴露出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这部标榜为民主的宪法竟然没有写入保障人民权利的条款。

——摘编自宗传军《美国民主制度特点新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的社会发展要求,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制度。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最初实践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1954年,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正式建立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过反复总结和试验,不断扩大基层民主。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地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政治制度是社会制度中的核心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决定和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首先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摘编自黄百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民主制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民主制度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
2 . 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2021-04-01更新 | 1048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3 . 在讨论1954年宪法草案过程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阶层8000多人的修改意见,毛泽东同志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其主要依据是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未完全建立B.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确立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D.中国大陆实现解放和统一
4 . 下图所示为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批注版)第一条。据此可知,新中国婚姻法(     
第一条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妇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封建婚姻制度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包办强迫。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妇的婚姻……
①注重群众普法教育②坚持社会主义原则③彰显反封建民主精神④体现保护弱势群体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开始了法制建设的历程。以下法律文件,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A.②③④①B.④①②③C.②①③④D.①②③④
6 . 《五四宪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
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
C.过渡性
D.人民性
2019-03-03更新 | 1058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高一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认同”,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所属国民对公共形态上的制度和法律权威的效忠。具体来说就是效忠于政府、政党、宪法、法制、经济生活以及产生这些公共权威的人民。“国家认同”可以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接受和尊重;二是对国家地域范围内共同经济运作形态和经济活动的接受与服从;三是对形成一个国家的公共权力与公共权威密切相关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以及民族特性的尊敬与忠诚。在现代民族国家系统中,塑造和维系国家认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民族主义。……没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而国家认同又在相当程度上在现有民族国家内部取代、并超越了民族认同。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任何民族认同的最高归宿,都是建立起符合民族利益、并能最终有效保护民族利益的国家机构以承担和履行国家主权。

——摘编自马建楠《浅谈我国的国家认同》


请从“国家认同”的角度设立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点鲜明,阐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严谨)
8 . 1982年以前,我国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的结构顺序则调整为“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这一调整表明我国(     
A.切实落实了依法治国的方针B.高度重视公民权利
C.初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基础D.注重维护宪法权威
2023-02-19更新 | 168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1213日)


(1)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简要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10 . 1954年3月至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在讨论宪法草案初稿的同时,还组织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进行讨论,提出5900多条意见。在宪法草案公布后的近三个月里,全国有1.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B.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目标
C.建成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2021-04-12更新 | 357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