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历史图示和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阅读如图片和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一体现的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一相比,图二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三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什么政治特点?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2)图四漫画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何种政体形式?该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图五体现了哪些重要原则。
(3)概述图六所示法律文献的历史地位。
(4)图七是中国人民多年追求民主的结晶,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它规定和确立了新中国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材料二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八十年代初,政治体制改革也本着“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的精神迈出新的步伐。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两件大事。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势。

2018-10-0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国家政治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天下之变局”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变局”对西周至秦汉时期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9、10、11分别体现的中国当时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这种政治发展的趋势。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指出图12、13分别代表的政治体制,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材料四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建设所作的努力。
(5)有人说,西方的代议制优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018-03-22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舒城干汊河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

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1833—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是如何“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的?

2017-08-1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实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政治治理是门大艺术,古往今来的政府都在探寻更高效、更合理治理模式。

材料一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它的颁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通过何种政治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
材料二

材料三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一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依据材料一,分析朱元璋对丞相制度的看法。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君臣地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国家决策机制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宪法如何体现了“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
(4)以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此遂生,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在批判性继承前人法律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宪法思想。作为人类法律思想史的先驱,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最先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法律制度的罪恶,他们主张构建理想社会,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颁布通俗易懂的法律条文。1918,列宁颁布的第一部苏维埃宪法废除了私有制,宣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宪法对国家权力归属于劳动人民做了规定,并且把将剥削阶级的一切权利于以剥夺正式确定下来。列宁认为苏维埃宪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真正实行了民主制度,真正维护了无产阶级的利益。

——摘编自邢晨晓《列宁宪法思想研究》

材料二1954年以前,由于制宪条件不具备,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制宪权,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到了1953,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为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提供了客观环境。

一一摘编自韩大元《关于新中国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若千问题探讨一一纪念1954年宪法颁布五十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的宪法思想渊源,并简析1918年苏维埃宪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1954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2021-07-2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①②③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材料印证了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变化的哪些史实?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暑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它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

材料三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次大会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大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两大基本原则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4)根据材料四图示和所学,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构成。
2021-06-2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的讨论和宣传。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
A.反映了自由平等的民族政策B.体现了社会性质的变化
C.体现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D.表明公有制地位的确立
2021-07-0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经济建设已大规模展开B.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D.第一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