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政治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摘编自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为什么放弃联邦制而采取民族区域自治?(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过解释:“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管人数多少,各民族间是平等的。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是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拔。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

——摘编自陈扬勇《〈共同纲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促进建国初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的条件。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历史地位。
(3)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放弃联邦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治制度的选择应遵循什么原则?
2019-11-01更新 | 312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古至今,我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一部族一宗族一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

       ——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材料二: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变法革新”上谕:“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

——据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196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变法革新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