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新中国分别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2年四次组织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因时机不成熟,均未成功。2020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如图)。该法典的颁布
A.奠定了非公有制经济起步发展的基础
B.凸显了社会主义法学家的重要作用
C.标志着成熟完备的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D.厘定了民事权利和国家权力的边界
2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几度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法典的起草逐渐加快,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据此判断,统一民法典的最终形成主要得益于国内
A.民主法治观念的增强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D.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
2020-11-15更新 | 1010次组卷 | 19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完善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20-08-07更新 | 73次组卷 | 31卷引用: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4 . 1978   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A.加紧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2020-08-05更新 | 511次组卷 | 73卷引用:内蒙古集宁一中2016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3年《选举法》规定:各省应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乡村按人口每80万人选代表1人,城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称为“八分之一条款”,1995年《选举法》改为“四分之一条款”,2010年《选举法》中不再有城乡人大代表名额比例规定。《选举法》全国人大城乡代表比例规定的变化
A.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趋完善
B.表明《选举法》促进了民主进程
C.反映出城镇化发展对政治的影响
D.折射出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平等发展
6 . 1986年吉林省某村进行村民委员会换届,乡政府“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村民称之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
A.发展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B.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实践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复制了西方直接民主制度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时(建国初期)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选举投票、举手等多种表决形式还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长时期内没有实现城乡同比例选举。1979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制;1995年对人大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数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3月,人大选举法正式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

——陈晓丹《代议制视角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解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举制度变化的原因。
8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这反映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B.基层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C.公民的法治意识普遍提升D.各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原则
2020-01-1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摒弃了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中不适宜的内容。其中,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公民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的规定。这表明我国
A.公民民主权利得到法律保障B.依法治国思想得到国家认同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D.民主法制在发展中走向完善
10 . 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B.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获得保障
C.我国已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