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宪法——国之重器。新中国先后颁布了4部宪法,分别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正式通过并颁布的,历经五次修订,不断完善。下列各项中,关于“八二宪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A.增加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B.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C.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D.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2022-12-17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中学校等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图1、图2分别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日录,与1954年宪法日录相比较,1982年宪法结构的变动表明(     
A.我国宪法结构处于不断完善之中B.我国宪法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C.我国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的理念D.我国宪法可以根据民意进行修改
3 . 1982年以前新中国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调整到“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化表明我国(     
A.确立社会主义原则B.高度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
C.探索基层民主自治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 . 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的做法;同时,该宪法也保留了1975年宪法中一些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这表明我国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民主法治建设曲折发展
C.依法治国的理论得到了国家认同
D.公民权利得到制度保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此次民法典的编纂,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在全国人大审议当天即通过互联网全文公开起草说明和草案,极大地调动了民众的参与热情。这反映了我国
A.法制体系的完善B.立法推动互联网发展
C.民法事业的起步D.民主立法的原则
2022-01-2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6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颁布了1982年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订,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
A.反映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B.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完成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D.根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7 . 下表是选取的中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这说明中国
年份文件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17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A.注重立法保护生态环境B.基层民主发展日益完善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建国初期忽视环境保护
2021-11-23更新 | 152次组卷 | 15卷引用:重庆市铁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我国“八二宪法”修订内容(节选),据此可知
时间内容
1988年(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割经济的补充
1993年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稳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的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1999年(修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A.改革开放逐渐背离了初衷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法治保障了社会稳定发展D.法制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4年中国开启了民法典的编制工作。1957年编纂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等13个法律文件,无论是民法典的结构安排还是具体调整对象均与1922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有共通之处。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稿》,体现了防止修正主义复辟等立法宗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地位开始恢复,民法的制定显得更为急迫。1986年《民法通则》出台,随后的《技术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等民事单独立法纷纷出台。20205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摘编自刘凯《《民法典>诞生的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民法典编撰的特征及其意义。
2021-11-0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地位高,权力大。汉武帝时,鉴于宰相职权过重,就开始重用内朝近臣,到东汉时,在宫中主管收发文书的尚书,开始掌管机要,侵夺外朝相权。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将办事机构迁到宫外,成为独立的中央政务机构。唐高祖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宰相机构,且三省分工明确。宋朝前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均直接对皇帝负责。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置4个宰相官职: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明朝罢中书省,废宰相,设内阁,因明朝宦官专权,内阁权力受到牵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多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四品以上的官员担任,成为辅助皇帝的主要机构。

——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政党政治蓬勃兴起的景象。但民初的政党,不仅不能改变革命后混乱的社会状况,反而使政局变得更加纷乱。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当时的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清末民初的政党也不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成熟的产物。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且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他们当然不可能去推进资产阶级的政党统治。政党之间,党争多于联合,个人恩怨超越党见,党派倾轧,内阁的频繁更迭,使民众产生了厌烦心理,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绝大部分党员对于政党政治的知识性认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只知一些名词而不明其真正含义。

——摘编自李爱峰苏全有《发轫、争斗与失败:中国近代政党历程的反思》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在民主建设方面建立了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划清党组织与政府的职权范围,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伴随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央逐步向地方下放了一系列权力;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我国在大力拓展基层民主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加强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制建设。

——摘编自何苑《试析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