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新中国分别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2年四次组织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因时机不成熟,均未成功。2020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如图)。该法典的颁布
A.奠定了非公有制经济起步发展的基础
B.凸显了社会主义法学家的重要作用
C.标志着成熟完备的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D.厘定了民事权利和国家权力的边界
2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几度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法典的起草逐渐加快,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据此判断,统一民法典的最终形成主要得益于国内
A.民主法治观念的增强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D.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
2020-11-15更新 | 1010次组卷 | 19卷引用: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分层作业)-【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 .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民法典》的颁行
A.摒弃了原有的法律规范B.建构了全新的法制体系
C.推动了法治文明的发展D.使中国进入成文法时代
2020-11-08更新 | 1041次组卷 | 26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4 . 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法典立法工作因各种原因五次搁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这说明我国
A.逐步确立依法治国方略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C.法制建设不断走向健全D.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全面建成
2020-09-07更新 | 602次组卷 | 29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创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份月检测历史试题
5 . 自古至今,中西方都非常重视法律制度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二 《唐律疏议》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熟、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封建成文法典,也是中国现今完整保存下来的一部最早的古代刑律。《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在修改唐初《武德德》《贞观律》的基础上完成的,共12篇,502条,于永徽四年颁行,原称《永徽律疏》。《唐律疏议》在结构上采用律疏结合的形式,把法律条文与法律解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立法水平。在内容上,《唐律疏议》“礼法结合”,进一步把儒家的伦理教条与法律规范融合起来,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特征。同时,它科条简要,刑罚适中,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制度也为后世各封建王朝所承袭,并对东南亚各封建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被认为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材料三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任何重大的改革都必须于法有据。只有用法治思维来推动改革,用法律制度来保障改革,用法律权威来推动改革,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就在于改革与我国法治建设相向而行,互相彰显。改革为法治提出新要求和新目标,而法律则为改革提供法治保障。因此可以说,只有严格遵守法律,用法律保卫改革,才能使改革不受任何干扰或变形,保证改革的成功,按照原定既有路线前进,最终奏响改革与法治和谐共鸣的新乐章。

——郭富民陈玲《用法律保卫改革开放》中国法院2020年3月


(1)根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加强法制建设的背景。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法律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份法律法规
1978年首次将环境保护写入宪法
1979年通过《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3年正式确立了环境倸护的基本国策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保政策
1989年正式颁布《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199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八项制度”
1993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994年《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以及“九五”计划纲要中,我国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和指导方针
1995年《大气污染防治法》《国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96年明确提出“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环境保护思路,颁布《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嗓声污染防治法》
1997年《节约能源法》
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根据《新中国70年环境规制政策变迁与取向观察》编制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紧扣材料,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7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中国
A.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
B.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C.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
D.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
2019-02-03更新 | 2768次组卷 | 47卷引用:【寒假分层作业】高二历史(统编版)-第03练法律与教化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

——摘编自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某学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法无不是为应对其面临的“麻烦问题”而制定与变迁,美国宪法最为典型,中国宪法亦是如此。中国1982年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是
A.稳定秩序,推进改革B.摆脱束缚,实现转折
C.突破瓶颈,体制转型D.深化改革,全面小康
10 . 2013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这体现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B.依法治国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D.社会主义原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