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1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A.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B.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2021-09-22更新 | 697次组卷 | 27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依法治国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下列表述属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成就的是
①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 . 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B.公民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2021-08-20更新 | 688次组卷 | 41卷引用: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备课综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测试题
4 . 下图反映的是1986~1998年我国开展依法治县(区、市)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我国
A.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B.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注重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民主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
5 .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1978年,我国主要产品产量是:粮食6095.3亿斤,棉花4334担,布330.9亿尺,钢3178万吨,原煤6.18亿吨,原油10405吨,铁路5.17万公里,各类轻重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有显增长。1978年,我国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按人均收入在世界最贫穷国家之列,而我国的教育发展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摘编自李文《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打下的坚实基础》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事立法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以下四部法律:一是1986年《民法通则》,确立了民事行为和民事权利保护的基本规则;二是1999年《合同法》,实现了我国合同立法的统一化、体系化与科学化,构建了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三是2007年《物权法》,构建了我国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市场的正运行奠定了法律基础;四是2009年《侵权责任法》,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合理的侵权法体系和规则。最高立法机关还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公司法》《保险法》等民商事法律。不论是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以及人格权法等基本民事制度,还是民法方法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都进步迅速,民法著述更是汗牛充栋,蔚为壮观。在短短的四十年内,我国民事立法走过了西方数百年的法治发展道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摘编自王利明《中国民法学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打下的坚实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学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6 . 下表是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1954年宪法目录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序言
第一章 总纲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A.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B.体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法治原则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加强国家政治建设、法律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成为迫切需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的…在一切工作就绪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会议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四条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197710月,中央决定修改1975年宪法,许崇德大胆建言恢复国家主席职位,但很快到了批判,“毛主席说过不设国家主席,所以不能设”。虽然许崇德据理力争,但1978年宪法并没有恢复国家主席设置。1980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做出修改宪法的决定,成立了宪法修改委员会,许崇德被派至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主要负责“国家机构”部分的起草。许崇德回忆:“最后,彭真说,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很不完善,宪法修改要以五四宪法作为基础。这就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对宪法起草的影响。

——摘编自《许崇德:见证中国宪法60年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4年宪法制定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及体现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期修宪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时期中国在法治建设上的重要探索。
8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几度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B.法制建设适应经济发展
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D.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
9 . “我们要全面完成第六个五年计划……要遵循这次大会通过的新宪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更好地保障全国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材料中的“这次大会”指的是
A.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D.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10 . 1953年《选举法》规定: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2010年春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代表名额比例的变化
A.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较完善B.说明民主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快
C.反映出城镇化发展对政治的影响D.折射出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平等发展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