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民主建设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族及其领袖——乡绅是发展地方自治,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国家政权仅到县一级,县以下则主要依靠乡绅领导的宗族组织的自治。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

——摘编自韩海浪《宗族与古代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二:中国的社区发展可以说源于历代民间的结社活动,包括社仓、义田、乡约、会馆、团练等。民国时期基于对中国传统社会落后的反思及西方思想引进的影响,知识分子主导了有组织的社区发展实践,部分得到当局者的支持。……1985年开始,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1999年,为向全国社区建设提供典型经验,民政部制定《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确定了II个城区为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颁布。……社区建设从民政部主导的以社区服务工作为主要内容,上升到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

——摘编自李东泉《中国社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以来宗族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区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以明代为例: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皇帝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   在古代中国,宗族组织不仅是封建伦理秩序的维护者,而且是国家政权维护基层治安秩序的重要辅助力量。近代以来,宗族组织在西法东渐之下逐渐开始瓦解,成建制的国家法律体系触动了宗法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社会再组织过程,宗族权威丧失了合法性,国家权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实现了对乡村社会发展的主导。

——摘编自潘振华、李小波《古代宗族组织在基层乡村治安控制中的作用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时期基层治理的主导力量并分析其演化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材料二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创造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这些与当时国民党的统治制度形成了鲜明对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并得到人民的拥护。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有人认为“《临时约法》一个致命缺陷在于,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影响了对整个宪法结构的理性思考”,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具体表现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的新举措。
2021-12-21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万宁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B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基层治理问题从来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农经济民主的发展,农民要求实现政治民主的愿望越发迫切。早在1979年,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村村主任韦焕能开始探索村民自治制度和村民委员会体制。村民自治制度和村民委员会体制开始萌芽,其直接使命是解决人民公社制度解体后家庭经营农户的重新组织问题。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确定“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1998年,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制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成员可连选连任。2010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把基层乡村自治纳入法治轨道,进而使中国的乡村社会自治获得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摘编自仝志辉《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前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基层治理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基层治理改革的历史作用。
(3)请提出1-2条加强基层治理方法或途径的建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是适应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而建立起来的。两汉时期,朝廷设立各级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监察机构开始独立于行政系统。监察官员的品级比相应行政官员的级别低,但职权较大,如隋朝御史大夫为从三品,但其监察范围包括公卿宰相和各级官员。唐朝以来,各朝推行检举、控告、采访调查、深入部门定期检查、重大政治活动亲临现场督察以及考课督察结合等方式,以保证监察效能的实现。宋代设立监司、监州,来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清朝不仅在全国设十五道监察御史,还规定都御史统辖省按察使。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借鉴苏俄(联)社会主义政权建设模式,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于1931年正式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保证苏维埃政权的有效运行和抵制封建官僚思想的侵蚀,中共在根据地逐步形成了以党政监督为主体,专业性监督部门和群众性监督组织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监督实践成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源头。

——摘编自吴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监督制度研究》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国要有国法”。 1982年,全国90%左右的县团级以上党委建立了纪检机构,国务院各部委都基本设立了纪检组织。是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其监督;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1986年,国家监察部成立后,各级地方政府行政监察机关相应迅速建立起来。

——摘编自谢撼澜、谢卓芝《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建设的进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监察制度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我国监察制度建设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

材料二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 《清史十五讲》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 年,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始于何时?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元朝面对辽阔疆域, 在地方管理上的“制度创新”有什么意义?
(3)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村民自治的性质。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材料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材料三: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20世纪50年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材料四:1979年,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说:“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1)材料一表明我国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地位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有什么作用?
(4)举六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
2019-07-2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兵地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民主化道路的选择是近代以来大多数国家探索的重要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

——摘编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

——摘自英国法律人士的评论


(2)材料二反映出英国实行哪一种政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英国是如何“选任政府”的?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采取了通过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西方宪政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

——摘编自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价值。

材料四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哪些基本制度?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1787年美国制定的联邦宪法,规定了美国的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

——《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和平《人民至上——60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有哪些具体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对你有何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签署并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1921年他却在《五权宪法》中指出:“在南京定出来的民国的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在一次讨论中他又说:“内阁制,纯恃国会,中国本身基础,犹甚薄弱……国会且然,何有内阁?……我以为这个执行约法,只有一年半载的事情,不甚要紧,等到后来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也未为晚。”

——据李伟迪《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对《临时约法》不满意的理由,并结合当时政局,说明他依然签署和颁布《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9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具体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