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1950年1月,北京市军管会发布公告,宣布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驻兵权”,收回美、法、荷三国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兵营及地产。同年6月和9月,天津和上海市军管会也先后收回或征用了法国的兵营地产。这些措施(     
A.埋下了矛盾冲突的隐患B.为外交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C.彰显新中国的国家意志D.彻底洗刷中国近代的屈辱
2 . 据1954年8-9月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的民意调查,在受访的法国民众中,43%的人认为法国政府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比1950年2月的调查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的出现得益于(     
A.法国与美国对抗的加剧B.经济复苏提升了法国的经济实力
C.西欧各国要求外交独立D.中国在国际外交领域的良好表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在会见基辛格时说,“在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使得“贫国与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经得住考验的不是霸权政治,不是集团政治,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

——摘编自罗昱《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材料二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逐渐崛起……西方列强不甘心将殖民利益拱手相让,不断打压发展中国家……因此,加强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既是亚非独立国家的迫切愿望,也是万隆会议召开的根本宗旨。

——摘编自余建华《万隆会议与中国亚非外交》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提出并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对万隆会议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54年7月,毛泽东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出解释:各国现在都要求缓和与和平,只有美国要打仗,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我们这个时候打出和平的旗号,可进一步分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当时的外交工作(     
A.巩固中苏同盟关系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具有革命斗争色彩D.打破了西方外交孤立
2023-01-29更新 | 679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虽然首次亮相难免紧张,‘开第一次会时,我(周恩来)心也在跳,面对杜勒斯(美国国务卿)到底是对他凶些还是缓和些都要考虑。’,但中国代表团积极的外交斡旋给国际留下了深刻印象。借此会议,新生政权提高了国际影响力,也确保了南部边境地区的相对稳定,利于工业化建设。”该“会议”是
A.中苏友好会谈B.日内瓦会议C.亚非会议D.朝鲜停战谈判
6 . 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解决中印关系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之后受到亚非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同时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好评,被称为“亚洲的宪章”。“五项原则”有如此反响缘于(  )
A.新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成熟B.中印之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
C.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及价值取向D.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发展变化
2022-06-26更新 | 1567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刘少奇在1956年政治报告中道:“美国政府对于我国的态度至今还远不是现实的和合理的”,“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都需要和平”,“事实证明,铁幕不在我们这一边。我们的门是对一切人敞开的。”这反映了我国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B.外交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C.有意放弃“一边倒”外交战略D.置身于美苏冷战对峙之外
2022-05-13更新 | 407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年1月1日,依照中英关税条约的附件规定,税率实行一年期满时,中国海关颁布新税率由8%升至10%。南京政府虽然宣告中国的关税已经自主了,实际上这种自主还受到很多牵制。1930年底颁行的海关进口税则中,规定增税的商品主要是“火柴及瓷器”,火柴、瓷器等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主要产品。1933年重订的第三个国定税则颁布后,国内工业出现了“旧工厂方事扩充,新工厂方经设立,流动资本皆已化为地皮、房屋、机器等固定资本”。关税自主政策实施后,由于进口关税的骤然提高,使外国输入大为减少,贸易入超额由1931年的1.78亿美元降到1936年的0.7亿美元。中国政府制定的国税税则是根据国内产业需要制定的,对不同的进口商品实行不同的甚至相差悬殊的税率,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决定了外商对华贸易必定是避重就轻,从而促使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得到了改变。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华盛顿会议,取得了一些成效;第二阶段是大革命及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交替时期,随着北伐战争的顺利发展,废约运动取得重大成果;第三阶段是抗战时期主要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列强在华特权基本上被取消。但中国实际上没有取得平等独立的国际地位。直到1949年,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庄严宣告“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的外交原则,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取得了她应有的尊严。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获得了解决,不平等条约留下的最后一点污斑将被清除干净。

——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1995年9月第一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在三个阶段取得的突出成就,并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平等条约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的主要原因。
9 . 建国初,一支国民党军残部几千人窜入缅甸境内并盘踞十年之久,且不时越界对云南边境进行骚扰破坏活动,而缅方却无力将其驱逐出境。在此期间,国内曾有一部分人多次主张越境追击以绝后患,但周恩来均予以坚决制止。周恩来此举旨在
A.保证万隆会议顺利进行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避免激化朝鲜战场形势D.防止开国大典节外生枝
10 . 《人民日报》1949年12月18日发表社论称: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是中苏两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对于毛主席和斯大林大元帅的会见,“表示极大的欢欣和兴奋,因为这是中苏友谊伟大前途的象征,这是世界人民反帝国主义斗争伟大胜利的象征”。有关中苏这次外交的正确解读是
A.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结盟B.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C.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D.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完全契合
2021-09-06更新 | 713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