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期间,日本借对德宣战之名侵入中国山东,造成强占山东的事实,又利用北洋政府的私心,强迫、引诱其签订“条约”,获得所谓“法理”依据,还与列强相勾结,获得列强的认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主要目的就是收回山东权益。然而,1919430日,巴黎和会决定;德国将山东的所有权益让于日本。中国代表团成员伍朝枢在总结巴黎和会失败时说:“二十世纪之世界,生存竞争之世界也。公理强权互为表里,外交内政息息相关。此次吾国外交失败原因,一言蔽之,国势积弱而已。或者不察以为列强主持公理﹐自可仗义执言,不知倚赖性根,最为我国民之弱点。”

——摘编自《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不容质疑》

材料二   197110月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6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基辛格在回忆录中作了这样描述:“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它们当中很多国家长期以来感到苦恼,一方面它们不愿同我们对立﹔另一方面讨好强大的中国又对它们有利。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时,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性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

——摘编自连海山《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遇外交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背景。根据中国近现代外交的成败谈谈你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政府实行二十多年“遏止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加之美国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使美国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同样,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驻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与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外交关系改善的原因和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110日,中国派陆征祥、顾维钧等赴欧参加巴黎和会。抵达巴黎之后,顾维钧立即展开对国联的研究,并参与国联盟约的起草和完善工作。中国人民和政府对于中国加入国际联盟给予极大支持。根据国际联盟条约规定,虽然中国未签对德和约,不能立即加入国联,然中国若签对奥和约,仍能成为国联成员。北京政府对此十分重视,910日,我国签订对奥和约,192011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中国成为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中国寄望国联来维护弱小国家安全,期盼它成为国际正义的主持者。

——摘编自周乾、陈积敏《论北京政府时期中国对国际联盟成立的认识和参与》

材料二   197110月第26届联大上,以76票赞成,36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法权利。基辛格在回忆录中作了这样描述:“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它们当中很多国家长期以来感到苦恼,一方面它们不愿同我们对立;另一方面讨好强大的中国又对它们有利。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时,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性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

——摘编自连海山《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政府加入国联的原因和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两次加入国际组织的相似影响。
2021-04-07更新 | 232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恶劣的国际形势,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但又希望推进世界和平事业,维护周边安全,尽快融入国际社会。1954年,中国首先从发展与印度、缅甸的关系中实现突破,周恩来总理同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发展两国关系,为中国解决与印度棘手的边界问题、与缅甸的国民党残余部队留缅等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为冷战初期一道缓和的风景线。中国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精神产品,从双边关系范围扩大到多边关系范围,载入中国与一百多个国家的双边条约之中,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并概括其成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促使中国改善与美国关系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关系的改善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商埠。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1)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材料三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在《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强盗。”

材料四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试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材料五: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

材料六:1978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新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人民在民富国强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


(3)材料五“南湖红船”“八一枪声”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哪些事件?“井冈号角”吹响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4)分析1978年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背景。简述中华民族复兴的表现。
2019-03-0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觉醒还表现在开始了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1896年,因为甲午战败的刺激,第一批13人的留学生去了日本。1905年日本战胜了俄国,大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意外,这一年涌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一下子达到8000到10000人。这些年轻的留学生放下了看不起日本的身段去看看日本是怎样自强的,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中国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

——摘编自张海鹏《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在中国的战事耗费了日本战争总开支的35%—即340亿美元中的120亿——另外还有396040名日本人战死,更多数量的日军受伤。在中国一方,中国动员了1400万人,总伤亡达3211419人——包括1319958人阵亡,1761355人受伤,130126人失踪——而且还招致了14640亿元法币的可怕战争债务。平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难以计算。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现留日热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的史实,并分析这些事件对中日双方造成的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

8 .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三个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分别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3)材料三中,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方面是晚清王朝死守“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另一方面也迫使中国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中国外交体制开始了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近代中国逐渐调整、变通、改革传统外交观念,接受、适应与运用西欧国际观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一转变中,一方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加深,民族危机愈发严重;另一方面,随着“朝贡体系”瓦解,清政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逐渐频繁,对外认识也愈发加深,外交观念亦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外交政策更加务实,乃至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这一切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摘编自王琦 李翔《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为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威胁,中国政府及时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通过与苏联的结盟和争取广大“中间地带”来维护新中国政权的政治安全,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建交过程中把“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基本前提和国际合作的政治基础。1979年以来,中国外交任务转变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由之前的侧重政治上的互利变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维护国际利益的前提和首要任务。为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确定了“大融入”的战略取向,把“入关”和“入世”作为最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中国外交开始注重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治理平衡相结合。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与1979年以来外交重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年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产生的重要作用。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依据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定义,通过对《中外旧约章汇编》所载文件的逐个梳理,得出的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数目是343个。这一数目不是最后的数字,但却是一个有根有据的统计结果,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数量。得出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数量,可以从一个方面客观反映近代中外关系的特征。

材料二1958年,戴高乐着力调整法国对外政策。他说:“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法国)必须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196310月,戴高乐授权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亲笔信到中国,代表他同中国商谈两国关系。在双方就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达成默契的前提下,同意法国提出中法先建交而后法国同台湾断交的方案。19641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戴高乐说:“这是基于事实和理智的影响日益加强,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摘编自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

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


(1)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特征。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中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其内容及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交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一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重要事件。
2021-08-2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