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比较,雅尔塔体系有明显的进步。首先,雅尔塔体系表达了反法西斯联盟主要成员国的共同意志,并非狭隘的个别战胜国意图;其次,支撑雅尔塔体系的大国力量与战争中形成的实力相吻合,避免了由于力量和利益的不对称而导致机制失效。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雅尔塔体系刚刚付诸实践即被主导者引向对抗的轨道,战后国际秩序也由此进入长达四十余年的冷战格局。

——摘编自余伟民《事与愿违:战后初期美苏如何从合作走向对抗》

材料二   19717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在经历了90年代的巨大动荡和不断调整之后,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呈现出一幅历史的全新画面。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并不能单独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与冷战的结束几乎同步出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为依托的经济外交正在拆除各种围墙藩篱,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无国界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1)据材料一,作者认为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与一战后相比有何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秩序“被主导者引向对抗”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霸权地位意识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当时美国“接近中国”的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于美国当局迟迟不愿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等种种卑劣手段,致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这期间,美国大放反华言论,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悍然发动侵朝战争,强占中国台湾,肆意破坏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人民被迫奋起还击,进行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治影响的扩大,美国一些人士和广大人民要求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的呼声愈来愈高。1972221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经过多次会谈,2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从而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定了基础。19781116日,华国锋总理和卡特总统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两国政府自19791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从此,中美两国关系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顺义《略论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的对华行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相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综上,就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史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认识变化的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震撼远东和全球的表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七二年,是调整国内各项政策的一年,也是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的一年。这一年,面对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和周恩来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实现了国家对外关系的前所未有的突破。-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中午,尼克松总统和夫人、国务卿罗杰斯和总统助理基辛格一行抵达北京机场。周恩来、叶剑英等到机场欢迎。二月二十七日,中美联合公报终于谈定。二十八日,公报在上海发表。

——逄先知《毛泽东传》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国内建设上来,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也出现了有利于和平的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派出代表团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停战协议的达成。

——夏莉萍《当代中国外交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1972年我国在外交上作出的重要决策及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概述中国成功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屈辱的局面,新中国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全新姿态,走上国际舞台,展现自己的形象。下面一段文字叙述了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上实行“一边倒”,重点发展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五十年代中期,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七十年代初,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叙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阶段外交政策或特点的背景。(要求:论述必须准确、清晰,论据确凿,论证有力。论证不清、论据不足,按要点扣分,叙述混乱酌情扣分)
2019-08-15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陕西省学业水平最后冲刺历史试题
6 . 一位长期旅居美国纽约的华人说:“前几天我还看到联合国总部门前高扬着的是青天白日旗,而今却变成了五星红旗。”这位华人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尼克松访华
D.中美正式建交
7 . 下图史实出现的背景是
A.联合国成立
B.万隆会议召开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入世谈判成功
2019-04-2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省级联考】河北省2014届高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8 . 有人曾把中美关系概述为: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朝鲜战争的对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维新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
B.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C.美国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D.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9 . 1963年底至1964年初,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指明了两大敌人即“两个大老虎,美国和苏联”,并强调必须团结绝大多数,以孤立敌人。材料内容提出的背景是
A.中国国内阶级斗争尖锐
B.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对抗
C.美苏争霸中苏联优势明显
D.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