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新中国国家安全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全思想和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见下表。

时期主要论述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中国联合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0世纪70年代初至中共十二大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冲突是人类事务中的普遍现象;防范苏联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发展经济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运用多种手段全面维护国家安全。
中共十二大至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国防建设。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
海湾战争至今1999年江泽民指出“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战争与当代国际安全》


结合所学,试选取表格所列任一时期或多个时期,以"新中国的国家安全观"为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鲜明、史实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 . 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各大洲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表》(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网站)。理解表格中的信息,下列正确的是
时间地区1950—1959年1960—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9年总计
亚洲12110326
非洲51323344
欧洲6114021
美洲0113620
大洋洲00527
总计23166514118

A.1950—1959年外交成就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B.1960—1969年非洲建交国增多得益于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C.1970—1979年建交国家数量增加得益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D.1980—1989年建交国家增加表明我国推动了不结盟运动

3 .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对两国及世界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京欢迎尼克松来访既有实际原因,也有心理原因。虽然中国人以前谴责尼克松是帝国主义战争贩子,但现在他们发现他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中国人正是要同这个人讨论联合国席位、美国的承认、台湾问题的解决、日本潜在的重新武装、购买美国飞机和科学仪器等事项,最重要的是要同他讨论改善国际地位,以遏制苏联可能的进攻。无可置疑,这次访问还将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著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解了美国的逆差问题。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下表显示了中美和解带来的中美贸易的趋向:

年份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6032
1975年304156
1980年3,7551,059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在尼克松通过电视广播,宣布他要访问北京正好一个月之后,他又在广播中宣布了有关另一重大措施的消息,这一回是拯救美国经济。的确需要想想办法了。美国已开始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货币危机。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四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中美关系缓和给朝鲜半岛带来一股强劲的缓和潮流,双方对南北关系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经过双方高级官员秘密互访,双方于1972年7月4日发表联合声明,就实现国家统一的三原则:自主统一、和平统一、民族大团结达成协议,这是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转变,表明双方都开始承认对方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对话对手,这为双方的对话交流奠定了法律基础。

——曹广峰《2O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

请回答:

材料一认为尼克松“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中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表格显示1980年中美贸易急剧增长,其直接原因是什么?

综合材料二、三,中美和解对“拯救美国经济”有何作用?

据材料四,概括中美关系缓和带来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中美关系和解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4 . 如表材料改编自(美)傅高义著的《邓小平时代》,表格内容表明
1978年12月13日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说,他将转告美国白宫:邓小平同意1月1日是宣布关系正常化的一个好日子。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在元旦讲话重申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并将台湾回归列入工作日程。
1979年1月6日三中全会刚过两周,中央就为习仲勋开绿灯,让他准备一个广东接受外资的方案交北京正式批准。
1979年7月18日在中央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对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说:“不必陷入争论,你这么干下去就是了,就实事求是地干下去。”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B.我国对台基本方针已经确定
C.广东正式设立经济特区D.中国内政外交发生重大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进入1950年代,新中国同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频繁的体育交流,充分体现了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在新中国对外体育交流活动中占据的首要地位。

——李相如《关于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回顾与研究》

材料二某同学在学习《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课后制作的下列表格:

背景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一超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多强西欧联合为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尤其是法、德,实力很强
日本的崛起,日本由经济大国从而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不失为大国
中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重大成就

材料三中国人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想象的。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中“新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的表格反映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一变化将对国际关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3)材料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有哪些?

2018-02-0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将纺织机、蒸汽机等一系列技术列为“高科技产品”,对美国实行技术封锁,并通过法令禁止机器、设计图纸或相关模具出口。英国政府还明确禁止工匠移民美国,向美国移民的工匠和制造业主一经发现即予以逮捕。1803年英国议会通过《旅客法》,进一步阻止熟练工匠和产业工人移民美国。同时,为了防止技术泄密,英国人极少同意外国人参观本土的纺织设备,并将盗窃蒸汽纺织机设计图纸定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据陶惠芬《欧美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利用》等

材料二   下表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时间对华管制政策备注
1949年允许非战略物资出口,禁止军事物资出口新中国刚成立
1950年实行全面禁运朝鲜战争爆发
1952年扩大对中国禁运,中美贸易冻结巴黎统筹中国委员会成立
1969年贸易解禁,允许非战略物资的贸易尼克松执政
1972年允许非战略物资出口,享受偏向性优惠《上海公报》发表
1980年原则上可获得军民两用技术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3年将中国提升为“友好非盟国”待遇,基本取消对华输出管制里根执政

——据姜辉《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与我国技术引进路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对美国技术封锁的影响。
(2)概述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发展国家如何突破科技发展的种种限制。
2022-12-31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据下表可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战略判断身份定位外交政策原则
和平与发展战略机遇期第三世界发展中大国世界一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发展合作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结盟战略伙伴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百年大变局世界大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有为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A.时代主题潮流的变化B.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C.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D.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外交战略:

1955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63年

两个中间地带论

1974年

“三个世界”划分论

1978年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

由此可知(     
A.我国积极构建外交话语权B.国际局势决定了外交政策
C.外交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D.外交政策服务于经济建设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前期,英国首相希思对英国的大西洋联盟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他试图以英美“天然关系”取代英美“特殊关系”,以利英国加入欧共体,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欧共体发展为独立实体,通过建构平衡的欧美关系令英国“两头受益”。由于这一时期美欧关系日趋紧张以及美国对维护其联盟霸主地位的坚定决心和尼克松一基辛格外交管理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等原因,希思虽成功引领英国加入欧共体,却在两次“尼克松冲击波”“欧洲年”与中东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上与美国发生冲突。受困于对美国的全方位依赖,希思最终不得不进行战略撤退,英美“特殊关系”得以再度复兴。“天然关系”是一种极具灵活性与弹性色彩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它反映出一个中等强国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与努力。

——摘编自梁军《爱德华·希思对大西洋联盟政策的调整与英美关系重构》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交战略呈现出“不变”与“变”的交织,下表列举了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四个阶段。

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中国的外交战略
阶段目标表现
美苏争锋,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联苏反美“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显现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反美反苏)”
新兴力量发展,多极化趋势加强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联美遏苏“一条线(从美国到日本等国),一大片(线外国家)”
两极格局结束,“一超多强”局面形成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等奉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等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英美关系的变化,并简评英国构建英美“天然关系”的努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国外交战略的“不变”与“变”,并说明“变”的主要依据。
10 . 下表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相关报道的文章数量统计情况(单位:篇)。表中数据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不同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960年第一季度

1975年第一季度

1985年第一季度

积极报道

0

2

51

消极报道

323

81

88

中性报道

16

10

224


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A.不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支配B.主要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
C.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和务实性D.不受任何国际形势的干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