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开始后,邓小平的外交战略和政策:一是对国际形势作出“和平与发展”的判断;二是调整对外关系格局,明确中国外交从“一条线”向“全方位”发展;三是重新阐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二战结束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世界进入一个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邓小平提出: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邓小平对每一场重大外交斗争,总是全局在胸,冷静分析力量对比,仔细权衡利弊得失,善于把握时机和分寸,注意斗争的阶段性,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他用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的语言,表明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战略态度。

——摘编自王红续等著《邓小平与中国外交》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2-11-2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状况
北洋政府时代
19121928年)
1913年,美国正式承认中华民国的北洋政府,取代大清与美国之间政府相互承认,现代的中美关系被建立起来。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在美国的调停下,中国出巨资从日本手中赎回山东主权
国民政府时代
19271949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向中日双方禁售军火,奉行中立致策。至193812月,中国方获得美国1500万美元桐油借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全力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1945年抗战最终获得了胜利,美国支持中国担任常任理事国。中国内战爆发后﹐美国选择援助国民政府。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后,继续受到美国的军事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49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国长期处于对立与隔绝状态,支持在朝鲜半岛及越南的反美战争。后来中苏交恶,出于共同对抗苏联的需要,在基辛格穿针引线下,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北京,中国大陆与美国关系逐渐“解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78年至今)
1979年,美国正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同时宣布与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断交。9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解体,中美关系进入一个充满摩擦与坎坷的时期。但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双方在致治、经济、军事、人文交流与地方合作以及国际事务等领域展开了广泛交流与合作
根据以上材料,任意选取一个时间段,指出中美关系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政策的演变(1949—2001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总统任期起止对中国的政策
哈里·S.杜鲁门1945~1953对新中国实施“威慑”战略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1953~1961对华政策为全面遏制思想所主导。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1961~1963继承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制定的“遏制并孤立”中国的政策。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1963~1969提出“遏制但不孤立”政策:在政治遏制的同时,在人员、信息和物资的交流方面放松限制。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1969~1974调整美国对华政策:打开通向北京之路。逐步取消了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
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1974~1977多次表示将继续推进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努力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詹姆斯·厄尔·卡特1977~1981把与中国建交列入了议事日程。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1981~1989强调与中国“长期、持久和建设性关系”,更加注重发展“全面关系”,包括经济合作和贸易关系等。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1989~1993保持接触和合作的美中关系,但以总统行政命令形式宣布了一些制裁。
威廉·杰斐逊·克林顿1993~2001“接触”与“遇制”交替使用,合作与竞争并行。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美关系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2021-11-19更新 | 219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