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1971年,当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车队驶入纽约市时,沿途不少行人高兴地相互转告:“中国来的!中国来的!”不少人打招呼说:“欢迎!欢迎!”并挥帽致意。此次中国代表团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万隆会议B.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日内瓦会议
2020-07-3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我国
A.对现有国际框架的完全认同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积极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D.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立场
3 . 1949~1971年,《人民日报》论述联合国的文章有2314篇,其中政治类的2174篇,而表达对联合国不满、谴责、批评态度的有830篇,占政治类文章总数的38.18%,各年份具体情况见如图。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对联合国不满、批评、谴责文章篇数占政治类支章总篇数的百分比
A.参与多边外交的程度较低
B.外交领域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C.致力于建立合理的国际秩序
D.与国际组织关系呈隔绝状态
2019-10-13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中国美国
1937—1945年中华民族积极抗击日本侵略;国民政府组织远征军入缅作战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等特权;向中国提供贷款6.9亿美元,依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8.25亿美元
1945—1949年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国共两党内战;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出台;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关贸总协定成立;提出了稳定和复兴日本经济的九原则
1950—1980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成功;
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文化大革命”;
1969年“珍宝岛”事件;
“乒乓外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尼克松主义发表;
“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人类首次踏上月球;尼克松访华


表为20世纪三十至八十年代中美两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一个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它要求以史料为依托,对历史重大现象、重大发展变化形成一定的认识。它不仅要求学生回答史实,还要把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阐释清楚,做到论从史出,史论之间的关系一致。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这样评价尼克松和基辛格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姚椿龄、杨宇光《舒曼计划及其产生的国际背景》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幸,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竞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应如何正确认识中美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在认识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方面,材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导致角度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2019-05-24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辽宁省葫芦岛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合历史试题
6 . 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 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 . 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对待。”这表明我国处理国家关系
A.实行不结盟的独立外交B.坚持发展睦邻友好原则
C.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前提D.以发展多边外交为宗旨

8 . 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于2018年1月31日至2月2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特雷莎・梅就任首相之后首次访华,对于新形势下中英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中英两国的百年发展历程,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锻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和英国在前近代时期经济发展都已达到了原始工业化阶段,但二者的出路却大相径庭。利润的再投资一直到19世纪末期都是绝大多数英国授资的资金来源,这些投资又反到那些创造利润的工业部门。技术革新是提高利润的最有效的手段,因而生意兴隆的商人抱着极大的兴趣赞助制造业的技术草新。工业,特别是那些实行技术革新、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工业部门和企业,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资金攴持,这必然会使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充满生机。

——摘编自【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特雷莎·梅来华访问,无疑是加深中英关系的良好契机。2015年中英两国宣布构建的“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体现了近年来两国关系的良好趋势。历史上,两国关系的发展虽有波折,但总体上还是朝着积极稳定方向发展的。

此访是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英以来两国间最高层级的的访问,两国领导人回顾了中英关系“黄金时代”进程,欤于“黄金时代”新的时代内内潘,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指明新方向、规划新蓝图。双方对接发展战略,拓展“一带一路”合作平台,扩大双方在金融、能源、基础设施、食品、高科技、创意产业、生命科学等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中英合作提质增效。双方计划推出一些重要教育合作项目,并进一步挖文化、科技、旅游、创新等领域合作机遇,宣布更多两国人员往来便利化举措,拉近两国民众的距离。双方领导人将就共同关心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进一步善和丰富双方国际事务对话机制,丰富两国关系内涵,在国际事务中共同体现大国担当。

——整理自新华视频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英商业资本流向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英两国在黄金外交时代都将有哪些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英关系发展历程的认识。

9 . 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我们两家处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基辛格表示赞同。由此可知,此次会谈中美两国
A.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促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
C.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
D.达成了遏制苏联的共识
2017-10-16更新 | 487次组卷 | 29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2013年I月6日.美国举行了前总统尼克松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尼克松的长女帕特里夏认为,尼克松的真正遗产是倡导自由。向一个曾被视为美国敌手的国家伸出友好之手。材料中尼克松“向一个曾被视为美国敌手的国家伸出友好之手”的做法
A.为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打下坚实基础B.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C.促使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使中苏关系逐步走向恶化
2017-08-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7月) 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