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二   对于发展中的共产党而言,1927年前后数年是一个充满灾难、痛苦与磨难的时期。在经历了一连串城市暴动或起义的挫折后,他们将视野转向了国民党所忽略的广袤农村。这一改弦易撤的举措,与中共务实领导群体的形成、革命依靠力量的获取以及整个策略的转型实现了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它获得了存在的生机与活力,并且在创造性地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渐闯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革命道路。

——《中华民国专题史中共农村道路探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闯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革命道路”的经过及其基本内涵。

材料三: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权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让中国共产党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它在远东的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强

——1950年美国人的演说

材料四:中国是一个博大的生机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设想的。

——1970年尼克松对外政策报告


(3)材料三中,新中国成立后,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态度、政策如何,具体表现有哪些?(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回答)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活动?
(4)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同时期中国外交取得了什么成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