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1952年4月,周恩来总理指出:“辛亥革命后,当时的政府希望很快地得到外国承认而承袭了旧的关系,正因为没有改变对外关系的性质和原则,中国不能真正摆脱国际势力的控制,从而导致争取民族彻底独立和解放的革命目标无法实现。“据此,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 《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的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外交策略是
A.一边倒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020-04-22更新 | 15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年中原金科大联考高三4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 年)12 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 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 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 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 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 了 ‘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 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 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 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 4 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亚非会议公报 对各自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 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一个国家外交的因素。
4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订。主要内容是: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以巩固远东和世界和平;双方保证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制止任何国家的侵略与破坏和平。双方均不缔结、也不参与任何反对对方的同盟、集团或行动。与此同时,两国还签订了一些协定,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以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军从旅顺撤出,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以后在此的建设费用。苏联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年利1%。

——摘编自黄日涵、姚玉斐《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材料二   新中国初期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在整个外交工作当中斗争性较为明显。而从1954年以来,中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方针是要和平共处,要和世界各国搞好关系,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1949-1959)

材料三   70年来,中国人民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54年以来新中国外交思想发生了怎样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国以来中国外交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19·全国·高考模拟
5 . 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方针
2019-02-1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检测(五)-2018-2019版历史创新设计课堂讲义同步系列(人民版必修1)(通用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
1949——1972年《美国四百六十万人失业》《美帝国主义无可挽救地没落下来》《美帝国主义快速进入自掘的坟墓》《美帝走向死亡》《腐朽透顶的美帝国主义》等等这一类的文章、书目纷纷出现
1972——1989年报刊中有图文并茂的访美游记,电视上充满着异国情调的美国风光,广播里传来友好、热情的美国报道
新华社记者彭迪在1980年年底发回国内一篇名为《在变革的阵痛中》的述评里写道:至于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两极分化、种族对抗,物质文明畸形发展、精神生活空虚贫乏,思想彷徨,道德危机等等引起的社会动荡仍旧时起时伏,连绵不断
1989年以后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畅销,也带动了同类牵涉中美关系题材的书籍、文章的大量上市,像《遏制中国》《中美大较量》《中国还是要说“不”》等等美国在中国媒体上屡屡呈现的“霸权、反华”形象的当属1999年“美国豪炸中国驻南大使馆”和2001年4月1日的“中美撞机事件”

——摘编自赵雪波主编的《传播视野中的国际关系》

根据材料,从“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的角度选一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