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5 道试题
1 . 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其意在强调(     
A.加强对外经济交流B.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重要性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推动与西方建立广泛的外交关系
2 . 1958年9月,毛泽东会见巴西记者时指出,“只要巴西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愿意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我们一律欢迎。不建立外交关系,做生意也好。不做生意,一般往来也好”。他意在强调中国     
A.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的原则
C.愿与拉美国家直接建交D.重视对外交往和经济交流
3 . 1950年1月,北京市军管会发布公告,宣布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驻兵权”,收回美、法、荷三国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兵营及地产。同年6月和9月,天津和上海市军管会也先后收回或征用了法国的兵营地产。这些措施(     
A.埋下了矛盾冲突的隐患B.为外交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C.彰显新中国的国家意志D.彻底洗刷中国近代的屈辱
4 . 周恩来在《195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家。我们进行着和平的劳动,我们要求一个和平的环境,一个和平的世界。”为此,我国(     
A.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着力寻求同西方欧美国家建交
C.努力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D.开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历史上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往来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新中国仍然尽量利用历史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以促进国内经济的恢复。“内外交流”是新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中国对西方的大门并没有关闭,中国不愿意在立足未稳的时候,在国际上树敌。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小丛书: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二   后来的援越抗法和抗美援朝政策尽管都包含着维护国家主权的目的,但也成为一些周边亚洲国家对新中国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1951年朝鲜战争局部化的趋势出现后,中国领导人在2月间认为,经济建设成为中国的“中心任务”,经过22个月的准备,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在此形势下,过于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摘编自牛军《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含义》


(1)根据材料一,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内外交流”基本经济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年后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和具体表现。
6 . 1949年,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的致辞中说:“我们……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外交政策是(     
A.独立自主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求同存异D.全方位外交
2023-03-0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民外交”成为战后中日关系的实际形式,“日本人民”被认为是反对日美反动统治的“朋友”。进入70年代,中国新闻媒体和外交机构频频改用更广泛意义的“民间外交”谈论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我国(   )
A.同周边国家关系得以改善B.摆脱了西方的孤立包围
C.外交政策的制定日臻成熟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
8 .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70年代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与美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这反映出新中国(     
A.外交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B.开展了全方位外交
C.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9 .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日内瓦会议上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造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些举动(     
A.使中国进入国际舞台的中心B.体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C.赢得了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D.旨在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10 . 1949 年2 月,中国中央发文指出:“为了迅速恢复与发展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在对我有利及严格保持我国家主权独立并由政府严格管制等原则的条件下,(贸易)是可以而且应该允许的。”这一规定(     
A.加强了国家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B.彰显了新中国经济政策的灵活
C.适应了西方开拓中国市场的需要D.已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