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十月革命纪念与中国共产党

材料一   1937年,为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周年,《解放》周刊刊载社论:“苏联的诞生和发展史,真的给了我们中国人很好的榜样。我们当然不会忘记的,当这个共和国初诞生的时候,它是怎样击退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怎样克服了国内经济落后的困难!”1938117日,《解放》周刊刊载文章:“世界上一切帝国主义者认为苏维埃制度只能存在三天,至多三个月。工农大众无以比拟的伟力与不屈不挠的坚决性,伟大的布尔什维克列宁与斯大林克服重重困难,苏维埃共和国已度过它的二十一周年。”

——摘编自郭培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的实践探析》

材料二   19491966年《人民日报》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统计(节选)

1949报道中苏两国工人开展生产竞赛的情况;发表文章,彰显十月革命的作用和影响
1952社论《感谢苏联,学习苏联—庆祝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和“中苏友好月”》
1953社论《十月革命的光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地为实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斗争”
1954“有必要发展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加强世界和平”
1960在相关报道中反复强调“珍视中苏两国团结”
1966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的规格和规模降至低谷。《人民日报》仅发表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一份贺电,礼貌性地表达庆贺,同时批判修正主义,提醒苏联“继承和发扬伟大十月革命的光荣革命传统”“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

——摘编自庞敏《从(人民日报)看19491966年十月革命纪念活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十月革命周年纪念的目的。
(2)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材料二反映的中苏关系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任选一个阶段说明划分依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利用它所主导的国际秩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联合国来对抗和遏制中国,使中国在1971年之前完全游离于现存国际秩序之外。社会主义新中国始并不认同西方的全球化概念,只接受主权原则,并于1954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回后,一度反对维和(干涉其他国家)及反对核不扩散(要打破核垄断)。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态度开始转变。1980年,中国加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积极利用借欯来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1991年,中国第一次参与维和,到现在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维和贡献者,后来又比美国还早批准加入核不扩散条约。中国逐渐成为现存国际秩序的参与者、贡献者,最后成为改革者。

——摘编自赵穗生《中国与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和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国际秩序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对战后国际秩序变革的贡献。
2021-05-22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边倒”外交战略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新中国基本外交战略。如图反映了这一词汇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中的使用频率。


——摘编自张颖等《对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方针变化的计量分析——以<人民日报>为样本》


(1)根据材料,指出《人民日报》“一边倒”一词使用频率所体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2021·全国·模拟预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41128日,孙中山在日本神户发表了《大亚洲主义》的演讲,其主要内容是:一,亚洲已进入摆脱殖民统治、民族独立的新阶段;二,亚洲人要用“王道”战胜西方列强的“霸道”;三,要战胜“霸道”,亚洲民族必须联合,诉诸武力;四,俄国已打破了西方的“霸道”,是亚洲各国的榜样;五,关于日本,孙中山说:“日本民族既得了欧洲的霸道的文化,又有亚洲王道的本质”,希望日本国民在此两者之间做出详审慎择。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第11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相对抗的国际格局下,美国顽固推行反华政策,毛泽东提出了主导中国对外关系的联苏反美“一边倒”战略,把美帝国主义作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赫鲁晓夫上台后,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导致中苏联盟破裂。为了反对美苏两霸,维护世界和平,捍卫中国权益,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中国“在反对修正主义问题上,我们的矛头主要对准赫鲁晓夫;在反对帝国主义问题上,我们集中力量反对的是美帝国主义”,把中国外交的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谋求建立国际反帝反霸统一战线。

——摘编自舒建国《毛泽东“反帝反修”外交战略的内涵及其实践效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反帝思想和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反帝思想的不同,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思想变化的历史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19492010年中国对外援助状况

年份援助国家(地区)援助方式备注
19491959越南、朝鲜军事、政治援助
19601969越南、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古巴、非洲民族主义国家政治援助为主,辅以经济、技术、军事援助提出“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强调平等、互利、尊重主权
19701978终止援助越南、阿尔巴尼亚,加大援助第三世界力度政治、经济技术、人员援助援外支出占国家财政比重不超过5%
19792010第三世界、最不发达地区、重债穷国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援外主体多样、加强多边援助,强调互利共赢

——摘编自于涌泉《中国对外援助的状况研究(19492010年)》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信息关联,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法关系


材料

19491228日,法国总统奥里奥尔表示:“我认为这件事(承认新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不能等人家来逼着我们承认。”然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表示:“美国国务院坚决反对法国承认共产党中国的想法。”当时法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对美国严重依赖,遂决定暂时放弃对承认新中国的考虑。

——摘编自黄庆华《中法建交始末——20世纪40~60年代的中法关系》

1964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冲破重重阻力,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而法方这一愿望也得到了中国的积极回应。在双方共同努力和积极推动下,19641月中法正式建交,轰动世界,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

——据沈孝泉《中法建交50年:在大国关系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评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法关系的变化。
2022-05-10更新 | 496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俄贸易以中国棉、丝为主。18世纪后半叶,俄国棉纺织业进步,饮茶在俄国普及,茶叶输出迅速增长。闽茶经汉口北上至河北张家口,经库伦(今乌兰巴托)至恰克图后由俄商贩运至俄国内地,行程近10000里,历时近半年,这一贸易路线被称为"万里茶道,1812年的拿破仑战争导致俄罗斯社会动荡,给中俄茶叶贸易造成冲击。1853年,中国产茶省区的道路为起义军占领,茶路受阻导致闽茶价格上涨。部分商人将较为便宜的两湖(湖南湖北)茶掺入闽茶贩运至恰克图。出乎意料的是,两湖茶非常适合俄国人的口味。闽茶向俄输出的阻隔和两湖茶的登场使汉口成为中俄茶叶贸易路线之中枢。到1894年,从汉口直接装运出口的茶叶为14.7万担,其中俄商占输出总数的85汉口外贸市场为俄罗斯所独占。

——摘编自宋时磊、刘再起《晚清中俄茶叶贸易路线变迁考——以汉口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1950年,苏联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对中国援建156家工业企业,涉及化工、冶金、石油机械、电力、建筑等领域。中国政府主要以补偿贸易的方式用农产品和原材料进行清偿。1950~1960年,苏联从中国进口的生铁占其进口总额的26.5锡占比98.8肉和肉产品占比54.5大米占比76.71981~1989年,中国向苏联出口肉和罐头60万吨、生丝8000吨;同期中国从苏联进口11.9万辆汽车,57架飞机,780万吨钢材和生铁。1700立方米锯材、原木和纸材,370万吨尿素。

——摘编自李新、张宇熙《中俄贸易合作70年: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以来中俄贸易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苏贸易商品结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俄贸易关系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苏联合开辟了西北国际通道。该通道从苏联萨雷奥泽克到中国境内的霍尔果斯口岸,全长2925公里。据统计,1937年到1941年,中国向苏联购买飞机997架,坦克82辆,火炮1000余门,机枪5万余挺,汽车1000余辆。这些物资90%以上是通过西北国际通道运抵中国。1937—1944年,中国运交苏联的产品有钨砂、纯锑等矿产。西北国际通道是中国境内延伸距离最长、运行时间最长、也是最安全的国际交通线。

——摘编自尚季芳《论西北抗战大后方的地位》

材料二   1949—1966年《人民日报》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统计(节选)

1949年报道中苏两国工人开展生产竞赛的情况;发表文章,彰显十月革命的作用和影响
1952年社论《感谢苏联,学习苏联——庆祝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和“中苏友好月”》
1953年社论《十月革命的光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地为实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斗争”
1954年“有必要发展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加强世界和平”
1960年在相关报道中反复强调“珍视中苏两国团结”
1966年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的规格和规模降至低谷。《人民日报》仅发表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一份贺电,礼貌性地表达庆贺,同时批判修正主义,提醒苏联“继承和发扬伟大十月革命的光荣革命传统”“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

——摘编自庞敏《从〈人民日报〉看1949—1966年十月革命纪念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北国际通道”运行的背景。
(2)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材料二反映的中苏关系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任选一个阶段说明划分的依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的外交具体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前期、改革开放初 步深化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期。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史也是新中国的崛起史,如果说改革 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是基于革命和民族的视角,那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则是基于发展和世界的视角。新时代新形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继续弘扬优良传统,坚定不移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摘编自艾丹《新中国外交发展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新中国外交视角的演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2-04-05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伊始,为增进中外之间的了解和联系,中国积极参加了各种国际展览活动。从1951年至1957年,中国共参加了20多次国际博览会以及多次大型国际展览会,以下为中国这一时期参加重要国际展览活动的概况:

1951年布拉格国际博览会:捷克斯洛伐克作家联盟机关报《人民报》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从博览会中所了解到的,是一个解放了的而且正在建设中的中国。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国家,是我们的和平阵营中的同志。”

1953年印度尼西亚国际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参观中国馆的人数达到五十万以上,是博览会举办过程中观众参观最多的展馆。中国馆展示了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鼓舞了广大侨胞,使他们“感到无限亲切和自豪”。

1956年巴黎国际博览会:在博览会举行期间,有八十万观众参观了中国馆。在最后两天,平均每分钟有一百八十人涌入中国馆。一位参观者写道:“看见这一切,是多么使人高兴!我们希望建立中法之间的关系和友谊。”

1957年卡萨布兰卡国际博览会:《卡萨布兰卡人报》的报道称:“在我们看来,中国馆至少是博览会中最令人惊异的馆之一。因为它展示了五千年来的文明和生产方面现代化装备的光辉进步。而且并未因这种进步而失去几千年来世代留传下来的艺术风格。”

——摘编自夏松涛《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形象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以上国际展览中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展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参加国际展览对新中国国家和社会建设的意义。
2021-02-2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