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法关系的变化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国是西方阵营中追随美国比较积极的一员。随着冷战发展,美国人在北约中以发号施令者自居,这让崇尚“均势”的欧洲国家甚感不悦。19591月,戴高乐政府提倡实行维护国家主权、民族权益的独立自主方针,提出了“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张。19641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中法建交联合公报》,西方有媒体将之称为“外交核爆炸”。在记者招待会上,戴高乐自信地宣布:“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是如实地承认世界。”他相信某些国家政府迟早会效仿法国。在这种局面下,美国总统约翰逊于19667月宣布实行“遏制但不孤立”的对华政策。

——摘编自张伟《中法建交震动西方》

材料二   1981年法国总统密特表示,“我的政策继承了戴高乐将军的政策”。1997年中法两国决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承诺要“加强多极化”,认为双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国际事务负有特殊责任”。20134月中法两国发表《中法联合新闻公报》,强调“中法关系至关重要,是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国家间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典范”。中法将在国际秩序方面共同探讨多极化进程、多样化发展,共同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改革,并就各自关切的国际热点问题进行磋商。

——摘编自王毅《对构建中法新型大国关系的几点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60年代中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法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2022-05-07更新 | 24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学者亨特认为:“美国原本就不公平的获得了庚子赔款,现在退还一部分但拒绝将它用在中国急需的事情上。而且美国限定庚款用途损害了中国利益。”美国“退还”庚款确实起到“退款办清华可以造就中国的领袖人才,可以使中华民国的基础巩固”。“留美归国的先辈,有的在中国政局上很有影响”,“只就目前而论,这番举动于中美关系上,已经发生异常的效验”。

               ——摘编自《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经过情形》商务印书馆 1921 年出版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后)几十年里,美国对华战略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建交后的“接触战略”和新全球化时期的“纳入战略”。

——摘编自王湘穗《斗与合的伴奏——中美关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怎样应对美国的“遏制战略”、“接触战略”和“纳 入战略”。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漠视条约,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1950年,中国援越抗法与抗美援朝战争几乎同步进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中国革命胜利的惯性推动下,更多是从意识形态出发,考虑的显然是自身的国际主义义务。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终于实现了停战,中共领导人才开始对国家利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平共处政策逐渐得到赞同。周恩来强调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一切国际纠纷。

——摘编自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新中国初期在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解决国际纠纷的方式上所发生的变化,并指出新中国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的外交方针、原则上的创新。
2019-10-23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
1949——1972年《美国四百六十万人失业》《美帝国主义无可挽救地没落下来》《美帝国主义快速进入自掘的坟墓》《美帝走向死亡》《腐朽透顶的美帝国主义》等等这一类的文章、书目纷纷出现
1972——1989年报刊中有图文并茂的访美游记,电视上充满着异国情调的美国风光,广播里传来友好、热情的美国报道
新华社记者彭迪在1980年年底发回国内一篇名为《在变革的阵痛中》的述评里写道:至于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两极分化、种族对抗,物质文明畸形发展、精神生活空虚贫乏,思想彷徨,道德危机等等引起的社会动荡仍旧时起时伏,连绵不断
1989年以后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畅销,也带动了同类牵涉中美关系题材的书籍、文章的大量上市,像《遏制中国》《中美大较量》《中国还是要说“不”》等等美国在中国媒体上屡屡呈现的“霸权、反华”形象的当属1999年“美国豪炸中国驻南大使馆”和2001年4月1日的“中美撞机事件”

——摘编自赵雪波主编的《传播视野中的国际关系》

根据材料,从“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的角度选一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一   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请回答: (1)简要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形成的过程。
材料二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第二、三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并从国内形势和国际局势两个角度分别说明这两个周期进行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材料三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廷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扩大军事力量……而我们认为,显示地缘正值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有哪些观点?并试以史实论证材料三作者的观点。
2016-11-27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西临川区二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