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9 道试题
1 . 如图是1951年的宣传画。对此画所含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解放战争时期美军进行细菌战B.冷战时期美国向世界传播病毒
C.“一边倒”政策下的中美对抗D.“文革”中刻意丑化美国形象
2020-10-20更新 | 424次组卷 | 6卷引用:【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山东专用)-解密14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分层训练)
2 . 据学者统计,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平共处”一词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使用频率增长更快。此现象
A.直接推动了日内瓦会议召开B.说明和平共处理念成为国际共识
C.反映了意识形态影响的减弱D.利于促进中美关系的调整与缓和
3 . 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2020-10-05更新 | 5309次组卷 | 67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一大片”
C.独立自主
D.“另起炉灶”
2020-10-03更新 | 324次组卷 | 1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青岛市58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5 .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实现由“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这一转变
A.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B.壮大了第三世界的力量
C.跳出了意识形态的局限D.宣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
6 . 万隆会议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这反映了
A.中国放弃“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中国的外交政策日趋灵活
C.美国放弃了对中国的封锁包围D.亚非拉国家成为中国外交的核心利益
7 . “一边倒”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这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这表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是基于
A.中苏意识形态的一致B.美苏冷战的影响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国家利益的考虑
8 . 1949年12月,毛泽东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时候,电告中共中央:“在准备对苏贸易条约时应从统筹全局的观点出发,苏联当然是第一位,但同时要准备和波、捷、德、英、美等国做生意,其范围和数量要有一个大概的计算。”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摒弃意识形态的偏见
C.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实行无敌国外交政策
9 . 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不学他们”突出表现在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C.另起炉灶D.一边倒
2020-07-15更新 | 192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1届山东省济宁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卷
10 . 1952年4月,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英国、法国、西德等11国签订了总值达22400万美元的贸易协议,与日本工商界代表签订了总值达6000万英镑的贸易协议。这表明当时我国
A.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B.摆脱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C.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
2020-07-10更新 | 966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